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
白虎湯主之。其中“表有熱,里有寒”是傷寒論懸而未決的問題,歷代論述甚多,這里不再一一敘述,余個人認為,表有熱,里有寒,當(dāng)指癥狀言,非證也!即在表有
發(fā)熱的癥狀,在里有發(fā)涼的感覺。傷寒,脈浮滑,浮為在表,滑為內(nèi)有實熱,內(nèi)有實熱何以見“里有寒”,此真熱假寒也,衛(wèi)陽抗邪于表,故見脈浮而發(fā)熱,由于衛(wèi)陽抗邪于表,而此時里陽相對不足,(注:只是相對不足,而非真正不足),里熱壅盛,阻塞氣機,而現(xiàn)熱極似寒之象,出現(xiàn)發(fā)涼的感覺,即“里有寒”,在此仲景明確提出“脈浮滑”,是警示后人,于此真熱假寒之證,當(dāng)舍癥從脈,不要被假象癥狀所迷惑。陽氣郁于里的
四逆散證,飲留心下的“背寒如掌大”都有此意。個人見解,不妥之處,望各位批評指正。
-------------------
-------------------
其實這個條文有許多疑義,
先從先生所談來論述
傷寒論有云: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皮膚為表,而臟腑為裏,由上述條文可知表為假,裏多為真。
且再結(jié)合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篇: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來看當(dāng)裏有熾熱則反感外寒,這是一種相對的溫差感。
再者,條文先提及傷寒,在此的傷寒是何含意,是否有頭痛、惡寒、身疼痛、無汗等癥。
三者,條文又提及脈浮滑,浮為表,滑為熱,故表有熱可解釋的通,但與傷寒之意又有捍格,至於裏有寒既無癥狀也無脈象敘述的支持。
若再結(jié)合另一條文來看,或許會更明顯,傷寒論:骨節(jié)疼煩,時嘔,其脈如平,但熱不寒,名曰溫瘧,白虎加
桂枝湯主之。此處的骨節(jié)疼煩,身熱及嘔(桂枝湯也有鼻鳴乾嘔之癥)確實似太陽中風(fēng)傷寒之癥,只是此處脈如平較不同於脈浮滑,所以我認為第176條必有遺漏,白虎加桂枝湯的湯方也可提供我們另一思維。
-------------------
這個就是對應(yīng)350條: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為傷寒
熱厥。
-------------------
350條,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于176條可對應(yīng)看,脈滑主實熱,厥為四肢厥冷,發(fā)涼的感覺,這里厥是癥狀,里有熱同樣也是癥狀,熱為陽明實熱,里熱壅盛,陽
氣閉阻而現(xiàn)四肢厥,里有熱的癥狀,仲景告誡后人出現(xiàn)此種癥狀當(dāng)憑脈斷,于176條一樣,只是癥狀不一樣,但證是一樣的,176 條是外現(xiàn)發(fā)熱,內(nèi)有發(fā)涼的感覺,而350條是四肢發(fā)涼,內(nèi)有熱的感覺,所相同的是內(nèi)有實熱,熱邪壅盛,阻塞氣機的病機一樣,都是滑脈,這就告訴我們當(dāng)舍癥從脈。
-------------------
隨文演義,不明傷寒厥的機理,更不明溫病是怎樣從傷寒衍生出來的
-------------------
luoxiu:隨文演義,不明傷寒厥的機理,更不明溫病是怎樣從傷寒衍生出來的?(2013-11-06 13:55)?700)this.width=700;" >
337條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
337條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蛱摶蜃铚煌ń钥芍玛庩枤獠幌囗樈佣鵀樨
-------------------
大論提出表里同病時的治療原則是與順序是:里有寒先救里>里有實攻里>有表證攻表。故176條所述里寒而外熱者用白虎湯,似與該原則相違背。胡老觀點,此處疑為白通湯之誤,傳抄時搞錯了。里有寒,外有熱,以
附子干
姜溫之,再以
蔥白通內(nèi)外,似是十分對證。
-------------------
仲景故鄉(xiāng)人:大論提出表里同病時的治療原則是與順序是:里有寒先救里>里有實攻里>有表證攻表。故176條所述里寒而外熱者用白虎湯,似與該原則相違背。胡老觀點,此處疑為白通湯之誤,傳抄時搞錯了 ..?(2013-11-06 16:46)?700)this.width=700;" >
白通湯脈象為脈微,此為脈浮滑,滑為本病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