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Tie sheng jie mu
|
蒙藥名 | 哈日-岡那古日-額布斯
|
別名 | 優(yōu)古興-那赫布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忍冬科植物血莽草的地上部分。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血莽草 Sambucus adnata Wal1.ex DC.
多年生草本。根及根莖紅色,折斷后有紅色漿汁。莖直立,高可達1.5m,具明顯條棱,幼時被毛,后逐漸脫盡。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5~9;葉片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頂生者大,長8~11cm,寬3~4.5cm,下部者小,長4~7cm,寬2~3cm,上面綠色,稀被黃色柔毛,葉脈明顯,先端漸尖,具尾,基部偏斜下延,貼生于葉軸,最下部者貼生或離生,葉緣具整齊的細銳鋸齒,齒緣具白色柔毛,葉軸具溝槽和黃色疏柔毛;葉柄長1~3.5cm,被毛或光滑;有托葉。聚傘花序頂生,花軸被褐色柔毛,花梗短,花萼5裂,裂片光瑞急尖,被柔毛;花冠輻射狀,5裂,裂片卵形,白色;雄蕊5,稍短于花瓣;花柱短,柱頭球形。小核果卵圓形,紅色,光滑,小核2~3cm;ㄆ7~8月,果期8~9月。
生于海拔2800~3600m的山坡。分布于山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秋季割取地上部分,切段,陰干。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甘,性涼。效鈍、輕、柔、糙。
|
功效 | 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療傷,消腫,止痛。
|
主治 | 主治骨折,創(chuàng)傷,脈傷出血,咯血,吐血,鼻衄,毒熱,瘀血腫塊。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
蒙藥名出處 | 《認藥白晶鑒》、《無誤蒙藥鑒》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