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Zhu jin
|
傣藥名 | 羅埋亮
|
別名 | 莫屁翁
|
中藥材基原 | 為錦葵科植物朱槿的葉和根。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朱槿 Hibiscus rosa-sinensis L.又名:扶桑《綱目》,赤槿,日及《南方草木狀》.桑槿《西陽雜俎》,佛!稁X表錄異》。
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dá)6m。葉互生;闊卵形或狹卵形,長3~10cm,寬2.5~5cm,先端突尖或漸尖,邊緣有粗齒或缺刻,背脈有少許疏毛;▎紊谏喜咳~腋;有一短或長、有節(jié)、廣展或傾斜的柄;小苞片6~7枚,線形,分離,比萼短;萼綠色,長約2cm,5裂,裂片卵形或披針形,尖銳;花冠直徑約10cm,花瓣5,倒卵形,圓端,通常玫瑰紅色,但亦有淡紅、淡黃或其他顏色的,有時重瓣;雄蕊多數(shù),花絲結(jié)合成圓筒;子房5室,花柱5裂,柱頭頭狀,雄蕊簡及柱頭甚長,超出花冠外。蒴果卵形,有喙,光滑;ㄆ谌辍
生于海拔100~2800m的山地疏林中,亦有栽培。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及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葉和根全年可采,根洗凈切片,曬干備用。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葉含C16~C32碳?xì)浠,其中以C17、C23、C25和C31碳?xì)浠餅橹;還含C21~C30的脂肪醇,其中以C26、異一C28、異一C30的脂肪醇為主;又含C8~C28的脂肪酸,其中以CS、C12、C14、CI、C18的脂肪酸為主;另含蘋婆酸(sterculicacid),錦葵酸(malvalic acid)[1],蒲公英賽醇乙酸酯(taraxerylac-etate),β一谷甾醇(β-sitosterol)[2]和具抗補(bǔ)體活性的木槿黏液質(zhì)一RL(hibiscus-mucilage-RL)[3]。
根皮含(E)-11一甲氧基一9一氧代一10一十九烯酸甲酯[methyl(E)-11-methoxy-9-oxo-10-nonade-cenoate],(E)-10一甲氧基一8一氧代-9-十八烯酸甲酯[methyl(E)-10-methoxy-8-oxo-9-octade-cenoate]和三種環(huán)丙烯類化合物[4]。
|
藥理作用 | 水煎劑對離體豚鼠回腸有輕度興奮作用,對離體大鼠子宮、蟾蜍腹直肌等無明顯作用。0.1g/kg靜注,對麻醉犬的血壓也無明顯作用[1]。其溫浸液在1:20O濃度時孑孓有毒殺作用[2]。
|
性味 | 味微甜,性平。入水塔。
|
功效 | 補(bǔ)血調(diào)經(jīng),收澀止瀉,利水退黃。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葉5~10g;根20~3Og。外用:葉適量,煎水洗。
|
注意事項(xiàng) | |
附方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xiàn) | 化學(xué)成分
[1]Shivastava D N,et al.C A,1976,85:174318e
[2]Agarwal S K,et a1.Indian J Pharm,1971,33(2):41
[3]Shimizu N,et al.C A,1994,120:212550a
[4]Nakatani M,et a1.Phytochemistry,1994,35(5):1245
藥理
[1]江蘇新醫(yī)學(xué)院.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77.1108
[2]南京藥學(xué)院《中草藥學(xué)》編寫組.中草藥學(xué)(中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652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德宏)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