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銅毛雙
|
年份 | ndomh maauh sung
|
別名 | |
來源 | 百合科植物多花黃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的根狀莖。
|
形態(tài)特征 |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狀莖橫生,肥大肉質(zhì),近圓柱形,結(jié)節(jié)處膨大。葉互生,橢圓形,有時為長圓狀或卵狀橢圓形,長8-14厘米,寬3-6厘米,頂端尖至漸尖,無柄;2-7朵呈傘狀腋生或單生,花被綠色。漿果球形,熟時黑色;ㄆ4-5月,果期6-9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林下、灌叢或山坡陰處。產(chǎn)于廣西隆林、樂業(yè)、南丹、金秀、融安、龍勝、全州、富川、賀州、蒙山、蒼梧、藤縣、陸川等縣市;分布于山東、江蘇、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廣東、河南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春秋季采,蒸10-20分鐘,涼曬,邊曬邊揉至全干備用。
|
性味 | 味甘,性平。
|
功效 | |
傳統(tǒng)應(yīng)用 | 治體弱、心悸氣短、肺燥咳嗽、久病傷津口干。
|
用法用量 | 9-18克,水煎或配豬瘦肉燉服。
|
方例 | |
化學(xué)成分 | 黃精的根狀莖含甾體皂甙,已分離出2個呋甾烯醇型皂甙和2個螺甾烯醇型皂甙。屬于前者的是: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O-甲基-25(S)-呋甾-5-烯-3β,26-二醇3-O-β-石蒜四糖甙[26-O-β-D-glucopyranosyl-22-O-methyl-25(S)-furost-5-ene-3β,26-diol3-O-β-lycotetraoside]即西伯利亞蓼甙A和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O-甲基-25(S)-呋甾-5-烯-3β,14α,26-三醇3-O-β-石蒜四糖甙[26-O-β-D-glucopyranosyl-22-O-methyl-25(S)-furost-5-ene-3β,14α,26-triol3-O-β-lycotetraoside]即14α-羥基西伯利亞蓼甙A;屬于后者的是:(23S,25R)螺甾-5-烯-3β,14α,23-三醇3-O-β-石蒜四醇甙[(23S,25R)spirost-5-ene-3β,14α,23-triol3-O-β-lycotetraoside]即西伯利亞蓼甙B和新巴拉次薯蕷皂甙元-A3-O-β-石蒜四糖甙[1]。另含黃精多糖A、B、C,三者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均大于20萬,均由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醛酸按照摩爾比6:26:1縮合而成;又含黃精低聚糖A、B、C,相對分子質(zhì)量分別為1630、862和472,系由果糖與葡萄糖按摩爾比8:1、4:1和2:1縮合而成[2]。
|
藥理 |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黃精水煎液濃縮至1g(生藥)/kg濃度作為原液,體外試驗原液1/160濃度以下可抑制傷寒桿菌,1/80以下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耐酸菌607、石膏樣毛癬菌、柯氏型表皮癬菌;黃精醇浸膏的乙醚提取物1/2500濃度以下可抑制傷寒桿菌,1/640以下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糖菌[1]。豚鼠接種結(jié)核桿菌H37Pv,次日或出現(xiàn)淋巴結(jié)腫大時開始給予黃精水煎液,口服劑量為每日1g(生藥)/kg,服藥60d有顯著療效,肺及淋巴結(jié)很少有結(jié)節(jié),已接近于異煙肼每日0.5g/kg的療效[2]。黃精醇浸膏配成2%、5%、6%、10%濃度,體外試驗對多種致病性真菌菌株有抑菌作用[3]。黃精粉末用水調(diào)成糊狀,用22層紙片進行抑菌試驗,結(jié)果對紅色毛鮮菌、申克孢子絲菌、新型隱球菌、白色念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有抑菌作用[4]。黃精多糖滴眼液、口服液、注射液治療家兔單純痢疾病毒性角膜炎,并與無環(huán)鳥苷治療組比較,它們的治療作用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其中滴眼液滴眼配合注射液結(jié)膜下注射和滴服液滴眼,配合口服液口服,療效優(yōu)于無環(huán)鳥苷組[5]。 2.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黃精水浸膏0.35%洛氏溶液離體兔心灌流,能極明顯的增加冠脈流量,同時對心率和心肌收縮力無影響;狗靜注黃精濃液0.16-0.26g(生藥)/kg,冠脈流量峰值平均增加32.4%±8.7%,對心率、心肌氧利用率和平均動脈壓無影響;家兔靜注黃精溶液1.5g(生藥)/kg,能壓抑垂體后葉素引起的T波增高和促進T波異常提前恢復(fù)[6]。黃精醇制劑0.15%溶液能使離體蟾蜍心臟收縮力增強,對心率則無影響;0.4%溶液使離體兔心心率加快[7]。黃精水醇提取液經(jīng)八木法離體蟾蜍心的灌流實驗發(fā)現(xiàn),對衰竭心臟生藥0.03g就呈強心效果,每搏輸出量由衰竭狀態(tài)的2-3滴增加到每搏3-4滴,心肌收縮振幅增大30%;對正常心臟有抑制作用,平均劑量為生藥0.18g[8]。黃精30%乙醇浸出液和乙醇-水浸出液有降低動物血壓的作用[8,9]。黃精的氯仿提取液對兔肺血管緊張素轉(zhuǎn)變酶(ACE)的活性有抑制作用[10]。 3.降血脂作用 給實驗性高脂血癥家兔灌服100%黃精煎劑,每次5ml,每日2次,共30d,在給藥的10d、20d、30d血三酰甘油、β-脂蛋白和膽固醇均有明顯下降[11]。黃精的水或乙醇提取液能顯著降低血三酰甘油和總膽固醇,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無明顯影響[12]。黃精對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及肝臟脂肪浸潤有一定作用[13]。 4.延緩衰老作用 黃精煎劑、20%濃度浸泡桑葉喂養(yǎng)家蠶,有延長家蠶幼蟲期的作用[14]。食用黃精水提取液的果蠅平均生存期延長了8%-9%,其中雌性果蠅有了顯著性的提高。此外,果蠅飛翔能力和抗高溫能力亦有提高[15]。黃精煎劑6g(生藥)/kg灌胃,連續(xù)10d,能顯著提高小鼠紅細胞膜Na+-K+-ATP酶活性[16]。黃精水煎劑3g/kg·d,連續(xù)灌胃1個月能顯著增強小鼠心肌和腦組織內(nèi)乳酸脫氫酶的活性,顯著增強腦組織勻漿過氧化氫酶活性,對心肌組織過氧化氫酶活性作用不明顯[17]。20%黃精煎利給小鼠每日每只灌服13ml,連續(xù)26d,能明顯提高小鼠肝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顯著降低其心肌中脂褐質(zhì)含量[18]。黃精水煎劑2.55g/kg,連續(xù)灌胃1個月可使小鼠皮膚羥脯氨酸含量增加6.6%[19]。 5.對免疫功能和環(huán)核苷酸含量的影響 黃精水煎劑12.5g/kg灌胃對3個月、18個月、24個月齡小鼠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陽性淋巴細胞百分率有促進作用,對3月齡小鼠體外抗體形成細胞(PFC)促進作用明顯,而對18個月、24個月齡小鼠作用不明顯[20]。3H-胸腺嘧啶核苷摻入淋巴細胞轉(zhuǎn)化實驗表明,黃精多糖1mg(相當(dāng)于原生藥0.1g)/管具有高度激發(fā)作用,與銀耳多糖相似,但隨劑量增大,反而會起抑制作用。用60Co照射90%的致死量后,給黃精多糖的小鼠脾重在9-11d增重明顯,造血灶也增多,以及用黃精多糖后,小鼠的脾、肝、心等臟器的DNA含量提高[21]。同時黃精提取物可使細胞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T淋巴細胞轉(zhuǎn)化率或E-玫瑰花結(jié)形成率明顯升高。此作用與直接的細胞毒作用無關(guān),也不是由于培養(yǎng)基成分改變所致[22]。黃精水煎液給小鼠每日每只喂飼0.5g,連續(xù)10d,能顯著降低正常小鼠血漿cAMP、cGMP含量,尤以降低cGMP顯著,使cAMP/cGMP比值略增高,但無顯著差異;明顯升高正常小鼠脾組織cGMP含量,對cAMP、cAMP/cGMP無明顯影響[23]。 6.對血糖的影響 兔灌服黃精浸膏,其血糖含量漸次增高,然后降低。血糖量的暫時增加,可能是由于黃精浸膏中含有碳水化合物所致。血糖量增加率及作用時間均與所給黃精浸膏的劑量成正比,黃精浸膏對腎上腺素誘發(fā)的血糖過高旱顯著抑制作用[24]。黃精甲醇提取物給正常小鼠以及鏈脲霉素誘發(fā)糖尿病小鼠腹腔注射4h后使血糖值下降,并能較強地抑制腎上腺素誘發(fā)高血糖小鼠的血糖值,認為其甲醇提取物具有抑制肝糖酵解的功能。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其配糖體(PO-2)是活性成分之一[25]。黃精水煎劑2mg/500μl對正常人紅細胞胰島素受體總結(jié)合率和最高結(jié)合率略有提高,但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26]。 7.其他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黃精水浸膏12g/kg,能使其耐缺氧能力明顯提高[6]。黃精煎劑2.65g/kg灌胃能顯著延長小鼠游泳時間[19]。黃精甲醇提取物40mg/只,正丁醇部分20mg/只,水層部分20mg/只,腹腔注射,對干冰-甲醇冷凍小鼠尾部1min,切尾法實驗表明有止血作用,使小鼠出血量減少[27]。 8.毒性 將生黃精及清蒸品的水提醇沉液按450g/(kg·24h)(相當(dāng)于原生藥)劑量給小鼠灌服,結(jié)果,生品組小鼠全部死亡,而炮制組小鼠無死亡,均活動正常,說明黃精炮制后毒性明顯降低[28]。 |
化學(xué)成分參考文獻 | [1]Kun H S,et al.J Nat Prod,1990,53(2):333. [2]楊明河等:《藥學(xué)通報》,1980,(7):332。 |
藥理參考文獻 | [1]湯澤光等:《中華醫(yī)學(xué)雜志》,1958,44(5):430。
[2]邵春源等:《中華內(nèi)科雜志》,1962,10(4):227。
[3]李松初等:《中華醫(yī)學(xué)雜志》,1958,44(5):434。
[4]曹松年等:《中華醫(yī)學(xué)雜志》,1962,48(12):781。
[5]曾慶華等:《成都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8,11(1):30。
[6]陶靜儀等:《陜西新醫(yī)藥》,1981,10(3):56。
[7]后字244部隊冠心病研究組藥理小組:《四川中草藥通訊》,1974,(2):20。
[8]韓璽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85,(創(chuàng)刊號):127。
[9]李廣粹等:《中國醫(yī)學(xué)科學(xué)院論文摘要Ⅱ》,1956:70。
[10]有澤宗久等:《國外醫(yī)學(xué)·中醫(yī)中藥分冊》,1984,6(6):351。
[11]錦州醫(yī)學(xué)院藥理教研組:《錦醫(yī)科技》,1977,(6):19。
[12]張融瑞等:《江蘇中醫(yī)》,1988,(7):41。
[13]河北醫(yī)學(xué)院:《中醫(yī)學(xué)》,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233。
[14]項平:《遼寧中醫(yī)雜志》,1982,6(3):44。
[15]徐志南等:《中醫(yī)研究》,1993,6(4):13。
[16]丁安榮等:《中成藥》,1990,12(9):28。
[17]舒寧琴等:《山東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5,9(專輯):49。
[18]劉中申等:《中醫(yī)藥學(xué)報》,1990,(3):44。
[19]陳淑清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90,6(3):28。
[20]錢瑞琴等:《北京醫(yī)科大學(xué)學(xué)報》,1987,19(3):173。
[21]談恒山等:《中草藥),1989,20(11):516。
[22]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臨床實驗科臨床免疫室:《江蘇醫(yī)藥》,1979,5(10):3。
[23]沃興德等:《浙江中醫(yī)雜志》,1984,19(5):232。
[24]閔內(nèi)祺:《藥物學(xué)雜志》,1927,6(4):466。
[25]加藤篤等:《國外醫(yī)學(xué)·中醫(yī)中藥分冊》,1992,14(2):117。
[26]劉國良等:《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91,11(10):666。
[27]小營卓夫等:《中藥通報》,1984,9(6):277。
[28]馮敬群等:《陜西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91,14(4):35。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