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傣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藥 >> 正文:五葉山小橘 -傣藥比郎藥物說明書
    

五葉山小橘

  
漢語拼音
Wu ye shan xiao ju
傣藥名
比郎
別名
埋答巴
中藥材基原
蕓香科植物五葉山小的根或葉。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五葉山小橘 Glycosmis pentaphylla(Retz.)Correa 灌木或小喬木,高1.5~5m,幼枝嫩時被褐色絨毛,后逐漸退離,但在幼芽及技腋內不脫落,幼枝稍壓扁。葉通常5小葉或l~3小葉,小葉片長圓形或狹長圓形,中脈兩側常不對稱,長8~24cm,寬2.5~7cm,頂端漸尖或短尖而鈍頭或尖頭,基部狹楔尖,時有偏斜,葉緣具有小而明顯的疏鋸齒,兩面無毛,僅在葉背中脈上具有十分疏少柔毛,紙質,葉脈僅在葉背浮凸,葉柄長5~6mm,基部略增大。花序生于葉腋內,狹聚傘圓錐花序,長6(3)~15(25)cm,花軸細弱,幼時被銹色短絨毛;苞片及小蒼片細小,卵形,端尖,外面被毛,長不及2mm,花梗極短或幾無;萼淺杯狀,萼片5,卵狀三角形,長寬約lmm,外面被微柔毛;花蕾圓球形或倒卵形,花瓣5,近于覆瓦狀排列,長圓形,長4~5mm,寬2mm,白色或淡黃色,具紅色腺點;雄蕊10枚近等長,兩側壓扁,頂端針狀,花藥廣橢圓形,藥隔背面小部有圓形腺點,在頂部也有腺點一顆;花柱棒狀,比子房細,無明顯柱頭,花盤盤狀,環(huán)形,于房近球形,其上密被腺點。果圓球形直徑8~9mm,粉紅色或橘紅色,外果皮密被腺點,薄而脆,頂端留有凸起的球狀花柱;ㄆ8月,果期翌年2月。 生于海拔540~1100m的低山熱帶叢林。分布于云南西雙版納、耿、雙江、勐定。國外分布于印度東北、老撾、緬甸、泰國及越南西北部。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集根,切片曬干;葉多鮮用。
藥材鑒別
化學成分
藥理作用
性味
味談,性平。入四塔。
功效
補土健,除風通血止痛。
主治
主治“多溫多約帕雅來,冒米想”(體質虛弱多病,乏力),“攏梅蘭申”(風寒濕痹證,肢體關節(jié)腫痛,屈伸不利),“攏蒙沙喉”(風濕熱痹證,肢體關節(jié)紅腫熱痛,屈伸不利),“阻傷”(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根15~30g;或泡飲。外用:時適量,搗爛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項
附方
1.治“多溫多約帕雅來,冒米想”五葉山小橘50g,蔓荊葉50g,黑心樹葉50g,小葉臭黃皮50g,三丫苦50g。煎水外洗。(西雙版納州傣醫(yī)院傣醫(yī)康郎臘驗方) 2.治“攏梅蘭申”,“攏蒙沙喉”五葉山小橘根30g,大麻疙瘩20g,大葉鉤藤30g,飛龍掌血20g,蘇木30g,雷公藤20g。泡酒外擦。(西雙版納州傣醫(yī)院傣醫(yī)巖罕單驗方) 3.治“阻傷”五葉山小橘30g,蘇木30g,黑皮跌打30g,鴨嘴花根30g,云南五味子藤30g,大麻疙瘩30g。泡酒外擦;或研細粉,炒熱加酒,外包患處。(景洪市名傣醫(yī)康郎侖驗方)
藥物分類
植物藥
參考文獻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云南植物志》、(景洪市)
參考
《中華本草》傣藥卷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 名: (必填項)
    評論內容: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