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jing gu cao |
英文名 | Herb of Ciliate Bugle, Decumbent Bugle Herb |
藥材基原 | 為唇形科植物筋骨草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莖高25-40cm。莖四棱形,紫紅色或綠紫色,通常無毛。葉對生,具短柄,基部抱莖;葉片卵狀橢圓形至狹橢圓形,長4-7.5cm,寬3.2-4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下延,兩面略被糙伏毛,邊緣具不整齊的雙重牙齒。輪傘花序多花,密集成頂生仞穗狀花序;苞片葉狀,卵圓形,長1-1.5cm;花萼漏斗狀鐘形,具10脈,萼齒5,整齊;花冠紫色,具藍色條紋,筒近基部有一毛環(huán),二唇形,上唇短,直立,2裂,下唇增大,3裂;雄蕊4,二強,伸出;花盤小,環(huán)狀,前方具一指狀腺體;子房無毛。小堅果長圓狀三棱形,背部具網(wǎng)狀皺紋,果臍大,幾占整個腹面;ㄆ4-8月,果期7-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浙江、河南、四川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40-1800m的草地、林下或山谷溪旁。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5-8月花開時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1.鎮(zhèn)咳、祛痰、平喘作用: 用氨霧刺激小鼠致咳法表明,筋骨草酸醇提取物112、黃酮甙、總酸酚、總生物堿、結(jié)晶(I)及皂甙,均有一定的止咳作用,其中黃酮甙(2.5mg/只)與可待因(0.4mg/只)的止咳作用強度相近;其作用為直接抑制咳嗽中樞。用小鼠酚紅法證明酸醇提取物112、黃酮甙、總酸酚、生物堿及結(jié)晶(I)均有一定的祛痰作用;其作用為直接刺激呼吸道粘膜分泌細胞,使分泌增加,對痰內(nèi)酸性粘多糖纖維也具有一定的溶解作用,并有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的作用,說明其黃酮甙能降低發(fā)炎時氣管的滲透性,從而起消炎祛痰作用。酸醇提取物、黃酮甙及生物堿對實驗性動物哮喘具有不同程度的平喘作用,其中250mg/kg的黃酮甙等于125mg/kg氨茶堿的平喘效果;平喘作用是由于直接擴張支氣管平滑肌和有較強的抗感染作用所致。筋骨草有效成分木犀草素250mg/kg灌胃、25mg/kg腹腔注射,對氨霧引咳小鼠均有鎮(zhèn)咳作用,30mg/kg靜脈注射,對麻醉貓刺激喉上神經(jīng)引咳也有抑制作用;100mg/kg灌胃,對小鼠酚紅排泌法表明有祛痰作用,100mg/kg靜脈注射,可對抗組胺引起的支氣管平滑肌收縮。 2.抗炎免疫作用: 木犀草素肌內(nèi)注射,對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部炎癥有明顯抑制作用,其ED50為106mg/kg。木犀草素80、160mg/kg肌內(nèi)注射,對角叉菜膠,酵母誘發(fā)的大鼠踝關節(jié)脹腫及巴豆油誘發(fā)有大鼠肉芽腫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30、60mg/kg肌內(nèi)注射,連續(xù)30天,能增加豚鼠的實驗性過敏性腦脊髓炎的發(fā)病率,提示有免疫增強作用。木犀草素80、120、160mg/kg肌內(nèi)注射,對醋酸誘發(fā)的大鼠胸膜炎,可使其滲出液減少,而對滲出液中白細胞總數(shù)無明顯改變。木犀草素180mg/kg灌胃,對正常小鼠溶血素抗體生成及特異玫瑰花結(jié)形成率無明顯影響,但提高環(huán)磷酰胺抑制兔疫小鼠的免疫功能,使這項兩項指標均提高。木犀草素終濃度為1.09×10-4mol/L時,能抑制致敏豚鼠離體回腸平滑肌過敏性收縮反應,對SRS-A引起的豚鼠回腸收縮,也有抑制作用,其IC50為2.76×10-5mol/L。木犀草素4×10-4濃度對卵蛋白致敏豚鼠肺鼠組織釋放組胺及SRS-A也有抑制作用。 3.抗菌、抗病毒作用: 醇-醚提取物對甲型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及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黃酮甙(10mg/ml)對金黃色葡萄糖球菌、甲型鏈球菌、卡他球菌及肺炎球菌均有抑制作用;10%筋骨草浸劑、10%糖衣片及黃酮均有明顯的雞胚內(nèi)抑制68-l流感病毒的作用。木犀草素10mg/ml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700mg/kg灌胃,對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小鼠有抗感染作用,明顯降低死亡率。 |
藥理學 | 毒性:木犀草素肌內(nèi)注射,對小鼠的LD50為592±55.6mg/kg,腹腔注射的LD50為411.5±79.3mg/kg。木犀草素腹腔注射對小鼠LD50為180mg/kg,灌胃的LD50>2500mg/kg。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
功效分類 | 清熱涼血藥 |
主治 | 咽喉腫痛;肺熱咯血;跌打腫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蛋爛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肺熱咯血: 筋骨草五錢,白茅根一兩,冰糖一兩。水煎服。②治扁桃體炎,咽炎,喉炎: 筋骨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蛴媒罟遣蒗r草四至五株,加豆腐共煮, 吃豆腐并飲湯。③治跌打傷,扭傷: 鮮筋骨草加少量生姜、大蔥,搗爛外敷。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ajugae ciliatae,Herba Ajugae Ajuga ciliata Bg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juga ciliata Bunge |
科屬分類 | 唇形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