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仙白草、仙蛤蘆、盤龍草、白云草、尖葉山苦荬、山白菜、小葉青、菊花暗消、胃藥、山蛤蘆、雌雄劍、冷水丹、焮菜、野芋頭、鉆山狗、疙瘩藥、草三七、土白前 |
漢語拼音 | dong feng cai |
英文名 | Scabrous Doellingeria Rhizome and Root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東風菜和短冠東風菜的根莖及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1.東風菜 多年生草本,高1-1.5m。根莖粗短,橫臥,棕褐色,旁生多數(shù)須根。莖直立,中部有時略帶紅色,有糙毛。葉互生;葉柄長5-15cm,具翅;葉片心形,長9-15cm,寬6-15cm,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兩面有糙毛,邊緣有具小尖頭的齒,基部急狹成窄翼長10-15cm的柄,花后凋落;中部以上的葉片卵狀三角形,先端急尖,兩面有毛。頭狀1.8-2.4cm,排列成圓錐傘房狀;總苞片約3層,不等長,邊緣膜質(zhì);外圍1層雌花約10個,舌狀,舌片白色,條狀長圓形;中央有多數(shù)黃色兩性花,花冠筒狀,上部5齒裂,齒片條狀披針形。瘦果倒卵圓形或橢圓形,有5條厚肋,無毛;冠毛污黃色,與筒狀花冠等長;ㄆ6-10月,果期8-10月。 2.短冠東風菜 本種與東風菜的區(qū)別在于:葉片心形,長寬均7-10cm,葉柄長達17cm以上,中部葉柄不具翅。頭狀花序直徑2.5-4cm;總苞片3層近等長,僅內(nèi)層總苞片的邊緣膜質(zhì)。瘦果被粗伏毛;冠毛褐色。 |
資源分布 | 1.分布于我國北部、東部、中部至南部各地區(qū)。 2.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生于山地林緣及溪谷旁草叢中。 2.生于山谷、水邊、田間、路旁。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采挖根莖,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甘;性微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明目;利咽 |
功效分類 | 活血藥;解毒藥 |
主治 | 風熱感冒;頭痛目眩;目赤腫痛;咽喉紅腫;急性腎火;肺病吐血;跌打損傷;癰腫疔瘡;蛇咬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全草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中國藥植志》。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hizoma Et Radix Doellingeriae; Herba Doellingeri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1.Doellingeria scaber (Thunb.) Nees [ Asetr scaber Thubn.] 2.Doellingeria marchandii (Levl.) Ling |
科屬分類 | 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