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楮實子、角樹子、野楊梅子、構(gòu)泡 |
漢語拼音 | chu sh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浦参構(gòu)樹的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落葉喬木,高達14-16m。有乳汁。小枝粗壯,密生絨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5-10cm,密被柔毛;葉片膜質(zhì)或紙質(zhì),闊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5.5-15(-20)cm,寬4-10(-15)cm,不分裂或3-5裂,尤以幼枝或小樹葉較明顯,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略偏斜,邊緣有細鋸齒或粗鋸齒,上面深綠色,被粗伏毛,下面灰綠色,密被柔毛;▎涡,雌雄異株;雄花序為葇荑花序,直徑l-1.5cm,總花梗長l-1.5cm;雄花具短柄,有2-3小苞片,花被4裂,基部合生,雄蕊4;雌花苞片棒狀,被毛,花被管狀,雌蕊散生于苞片間,花柱細長,線形,被短毛,具粘性。聚花果肉質(zhì),呈球形,直徑約2cm,成熟時橙紅色;ㄆ4-7月,果期7-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東、華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湖北、湖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林緣或村寨道旁。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yīng)性較強,耐干旱,耐濕熱。對土壤的選擇不嚴,以向陽、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栽培大宜。 栽培技術(shù) 用分根繁殖,亦可用分蘗、壓條繁殖。分根繁殖:一般在冬季落葉后,選結(jié)果母枝,在其四周.挖掘根部,剪取15-20cm長的根段栽種。培育1~2年后移栽。苗高60-100cm時,選早春萌芽或冬季落葉后,按行株距5m×5m。開穴,穴底要平,施腐熟廄肥,再覆土一層,每穴栽l株,填土壓實,澆水。因雌雄異株,以栽培雌株為主,適當栽植雄株、以便授粉幼苗期4月、7月進行松土除草,施追肥。 |
采收和儲藏 | 移栽4-5年,9月果實變戲時采摘,除去灰白色膜狀宿萼及雜質(zhì),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果實呈扁圓形或卵圓形,長1.5-3mm,直徑約1.5mm厚至 lmm。表面紅棕色,有網(wǎng)狀皺紋或疣狀突起。一側(cè)有棱.一側(cè)略平或有凹槽,有的具于房柄。果皮堅脆,易壓碎,膜質(zhì)種皮緊貼于果皮內(nèi)面,胚乳類白色,富油性。氣微,味淡。 以色紅、飽滿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紅棕色。①果皮柵狀細胞多數(shù)個相連,壁粘液化,常與含晶厚壁細胞相連。斷在觀呈圓柱形,長(徑向)40-132μm,寬(切向)12-26μm,細胞壁有縱向細條紋增厚增厚部分的邊緣呈細齒狀。底面觀呈多角形,條紋狀增厚壁的基部呈圓點狀。②內(nèi)果皮厚壁細胞黃棕色或淡黃色。斷面觀細胞極扁薄,上、下多層重疊,界線不清楚;表面觀細胞扁平, 多角形,直徑24-74pm,有不規(guī)則波狀分枝,壁極厚,木化,具點狀 紋孔,胞腔不明顯。③種皮表皮細胞近無色,表面觀呈多角形,直徑11-18μm,垂周壁厚約2μm,呈念珠狀,或孔溝細密,非木化,胞腔內(nèi)含黃棕色物質(zhì)。④含晶厚壁細胞棕黃色,成片或數(shù)個相連。斷面觀呈類長方形,直徑10-25pm,壁厚,木化,胞腔內(nèi)含矩圓形草酸鈣簇晶;表面觀呈多角形,壁厚。⑤小形厚壁細胞類圓形或多角形,直徑8-21μm,壁厚4-8μm,孔溝稀少。⑥草酸鈣簇晶呈橢圓形、矩圓形或類圓形,直徑7-26μm,長至35μm,先端平鈍,棱角小,存在于厚壁細胞中或散在。 |
中藥化學成分 | 果實含皂甙(0.51%)、維生素B及油脂。種子含油31.7%,油中含非皂化物2.67%,飽和脂肪酸9.0%,油酸15.0%,亞油酸76.0%。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雷公炮炙論》:凡使(楮實),采得后用水浸三日,將物攪旋,投水浮者去,然后曬干,卻用酒浸一伏時了,便蒸,從巳至亥,出,焙令干用。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性寒 |
歸經(jīng) | 肝;腎;脾經(jīng) |
功效 | 滋腎;清肝明目;健脾利水 |
功效分類 | 補腎藥;滲濕利尿藥 |
主治 | 腎;虛腰膝酸軟;陽痿;止昏;目翳;水腫;尿水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本草經(jīng)疏》:脾胃虛寒者不宜。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脾、腎、肝三服陰虛,吐血咳血,骨蒸夜汗,口苦煩渴,夢中遺精;或大便虛燥,小便淋澀;或眼目昏花,風淚不止: 楮實(赤者)一斗。取黑豆一斗,煮汁,去豆取汁,浸楮實子一日,曬干,再浸再曬,以豆汁滲盡為度,再曬燥。配枸杞子三升,俱炒微焦,研為細末,每早用白湯調(diào)服五錢。 (《本草匯言》)②治肝熱生翳,氣翳細點,亦治小兒翳眼: 楮實子細研,蜜湯調(diào)下,食后服。 (《仁齋直指方》楮實散)③治水氣膨脹,潔凈府: 楮實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子),另白丁香一兩半,茯苓三兩(去皮),為細末,用楮實膏為丸,如桐子大。不計丸數(shù),從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減為度。 (《素問病機保命集》楮實子丸)④治喉痹喉風: 楮桃陰干,每用一個為末,井華水服之,重者兩個。 (《瀕湖集簡方》)⑤治石疽,狀如座癤而皮厚: 搗彀子敷之。亦治金瘡。(《干金方》)⑥治目昏: 荊芥穗、地骨皮、楮實各等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湯下。(《儒門事親》)⑦治耳鳴,眼霧: 桑泡、薅秧泡、構(gòu)泡、大烏泡、三月泡,泡酒服。 (《重慶草藥》五泡酒)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綱目》:《別錄》載楮實功用大補益,而《修真秘旨書》言,久服令人成骨軟之痿,《濟生秘覽》治骨哽,用楮實煎湯服之,豈非軟骨之征乎? 2.《藥性通考》:楮實子,陰痿能強,水腫可退,充肌膚,助腰膝;益氣力,補虛勞,悅顏色,壯筋骨,明目。久服滑腸。補陰妙品,益髓神膏。世人棄而不用者,因久服滑腸之語也,楮實滑腸者,因其潤澤之故,非嫌其下行之速也,防其滑而以茯苓、薏仁、山藥同施,何懼其滑乎? 3.《本草從新》:楮實,陶隱居、蘇頌、抱樸子,皆甚言其功,而方書用之為補者,除楊氏還少丹而外,不多見。其他如《外臺秘要》,用以敷治身面石疽,《機要》用以治水氣臌脹,《集簡》用以治喉風喉痹,《直指》用以治肝熱生翳,無非涼瀉軟堅之義。則古本諸說,未可信也。 4.《本草求真》:楮實,書言味甘氣寒,雖于諸臟陰血有補,得此顏色潤,筋骨壯,腰膝健,肌肉充,水腫消,以致陰痿起,陽氣助,是陰指其陽旺陰弱,得此陰血有補,故能使陽不勝而助,非云陽痿由于陽衰,得此可以助陽也。若以純陰之品可以補陽,則于理甚不合矣。況書又云,骨哽可用楮實煎湯以服,及紙燒灰存性調(diào)服,以治血崩血暈,脾胃虛人禁用,久服令人骨痿,豈非性屆陰寒,虛則受其益,過則增其害之意乎。 |
考證 | 出自《名醫(yī)別錄》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是 |
藥材拉丁名 | Fructus Broussoentiae Papyrifer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Broussonetia papyrifera(L.)Vent[Marus papyrifera L.] |
科屬分類 | ?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