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火柿;烏柿;干柿;白柿;柿花;柿干 |
漢語(yǔ)拼音 | shi bing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柿科植物的果實(shí)經(jīng)加工后柿餅。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落葉大喬木,高達(dá)14m。樹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長(zhǎng)方塊狀開裂;枝開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zhǎng)8-20mm;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倒卵形或近圓形,長(zhǎng)5-18cm,寬2.8-9cm,先端漸尖或鈍,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主脈生柔毛,下面淡綠色,有短柔毛,沿脈密被褐色絨毛;s性,雄花成聚傘花序,雌花單生葉腋;總花梗長(zhǎng)約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狀,4裂,內(nèi)面有毛;花冠黃白色,鐘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兩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離。漿果形狀種種,多為卵圓球形, 直徑3.5-8cm,橙黃色或鮮黃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種子褐色,橢圓形;ㄆ5月,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多為栽培種。分布于華東、中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陜西、 甘肅、臺(tái)灣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秋季將未成熟的果實(shí)摘下,剝除外果皮,日曬夜露,經(jīng)過1月后,放置席圈內(nèi),再經(jīng)1月左右,即成柿餅。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參見柿霜條。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性平;微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潤(rùn)肺;止血;健脾;澀腸 |
功效分類 | 潤(rùn)肺藥;涼血止血藥 |
主治 | 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脾虛消化不主良;泄瀉;痢疾;喉干音;顏面黑斑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適量,嚼食;或煎湯;或煎湯;或燒存性入散劑。 |
用藥禁忌 | 脾胃虛寒,痰濕內(nèi)盛者不宜食。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別錄》:火柿主煞毒。療金瘡,火瘡,生肉止痛。 2. 陶弘景:烏柿,火熏者斷下,又療狗嚙瘡。 3.《本草拾遺》:日干者溫補(bǔ),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火干者,人服藥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許立止。 4.《日華子本草》:潤(rùn)聲喉,殺蟲。 5.《嘉祐本草》:厚腸胃,澀中,健脾胃氣,消宿血。 6.《日用本草》:澀腸止瀉,殺小蟲,潤(rùn)喉音。治小兒秋深下痢。 7.《綱目》:白柿治反胃,咯血,血淋,腸澼,痔漏下血。 8.《本草通玄》:止胃熱口干,潤(rùn)心肺,消痰。治血淋、便血。 |
考證 | 出自《日用本草》。 1.《本草圖經(jīng)》:干柿,火干者謂之烏柿,出宣州、越州。日干者為白柿。 2.《綱目》:白柿,即干柿生霜者,其法用大柿去皮捻扁,日曬夜露至干,納甕中,待生白霜乃取出,今人謂之柿餅,亦曰柿花。其霜謂之柿霜。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Diospyros kaki Thunb. |
科屬分類 | 柿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