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地荔枝
|
漢語拼音 |
sui hua she g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蛇菰科植物穗花蛇菰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草本,高8-18cm。根莖紅色至棕紅色,分枝或不分枝,分枝時呈倒卵形,不分枝時呈不規(guī)則球形,長3.5-5cm,直徑2.5-3cm,表面密被顆粒狀粗疣瘤,并有明顯淡紅色或淡黃色星芒狀皮孔,頂端的裂鞘4-6裂。花莖長1-9cm;鱗狀苞片肉質(zhì),通常對生,內(nèi)凹,長1.5-2.5cm,寬達1cm,多少抱著花莖;ù菩郛愔(序);雄花序呈穗狀,綠色帶紅色,后漸呈紫紅色,長4.5-12cm,雄花疏生,無梗,黃色,花被裂片6,不等大,其中、上、下(花被)裂片各1枚,側(cè)(花被)裂片4,較小,聚藥雄蕊近圓盤狀,花藥短裂,藥室多數(shù);雌花序紅色,卵形或長圓狀圓柱形,長3-6.5cm,直徑1.5-2.5cm,先端鈍或近銳尖,子房近球形,著生于附屬體基部,花柱絲狀,比子房長2-3倍,附屬體呈長棍棒狀,長達lmm,先端平坦或稍突起,基部纖細;ㄆ8-12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江西、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700-2400m的山谷闊葉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雜質(zhì),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微澀;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涼血止血藥;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肺熱咳嗽;吐血;腸風下血;血崩;風熱癍疹;腰痛;小兒陰莖腫;痔瘡;疔瘡腫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Balanophora spicata Hayata[Poly-plethia spicata (Hayata) Nakai]
|
科屬分類 |
蛇菰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