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蛇見怕、鏡面草、蛇驚慌、細葉蛇總 管、拔子彈草、小馬鞭草、細樣倒扣草 |
漢語拼音 | bei xia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莧科植物杯莧的地上部分。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細長。莖上升或直立,鈍四棱形,具分枝,有灰色長柔毛,節(jié)部帶紅色,加租,基部數(shù)節(jié)生不定根。葉對生;葉柄長1-7mm,有長柔毛;葉片菱狀倒卵形或菱狀長圓形,長1.5-6cm,寬6-30mm,先端圓鈍,微凸,中部以下驟然變細,基部圓形,上面綠色,幼時帶紅色,下面蒼白色,兩面有長柔毛,具緣毛。總狀花序由多數(shù)花叢而成,頂生和最上部葉腋生,直立,長4-35cm;總梗延伸,不分枝,密生灰色柔毛;花叢具長約1mm的花梗,在花序下部的花叢間距離較遠,愈向上距離愈近,初直立,后開展,最后反折,下部花叢由2-3朵兩性花及數(shù)朵不育花而成,愈向花序上部,花叢內(nèi)的不育花數(shù)目愈減少,最上部花叢僅有1朵兩性花,而無不育花,果實成熟時,整個花叢脫落;苞片長1-2mm,先端長漸尖,授粉后反折;兩性花白花被片卵狀長圓形,長2-3mm,淡綠色,先端漸尖,具凸尖外面有白色長柔毛,內(nèi)面無毛,具3-5脈;雄蕊花絲長3-4mm,基部連合部分僅長1mm;退化雄蕊長方形,長0.5mm,先端截形,具2淺裂或凹缺。胞果球形,直徑約0.5mm,無毛,帶綠色;不育花的花被片及苞片黃色,長約1.5mm,花后稍延長,先端鉤狀,基部有長柔毛。種子卵狀長圓形,極小,褐色,光亮;、果期6-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南及臺灣、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灌叢或小河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季植株生長盛期采收,除去泥土,鮮用或曬干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莖長短不等,常有4棱,有少量分枝;表面有柔毛。單葉對生,具柄或近無柄;完整葉片橢圓形或菱狀矩圓形,長1.5-5cm,先端鈍或短尖,常從中部以下漸窄, 全緣,兩面有柔毛?偁罨ㄐ蝽斏蛞干偣<靶』ü@w細;小花淡綠色,干后枯綠色。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全草中含蛻皮甾酮(ecdysterone)[1]。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活血散瘀 |
功效分類 | 解毒藥;止痛藥 |
主治 | 癰瘡腫毒;毒蛇 咬傷;跌打瘀腫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0~6O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海南植物志》:治痢疾,止咳。 2.《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消腫,止痛,拔彈,除諸毒。治各種蛇咬傷,肝脾腫大,子彈入肉。 |
考證 | 出自《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Cyathulae Prostrat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yathula prostrata(L.) Bl.[Achyranthes prostrata L.」 |
科屬分類 | 莧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