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mei hua cao
|
英文名 |
Herb of Wideword Parnassia
|
藥材基原 |
為虎耳草科植物梅花草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梅花草 多年生草本,高達30-50cm。全株無毛。根莖短,近球形。基生葉叢生;葉柄長2.5-6cm;葉片卵圓形至心形,長1-3cm,寬1.5-3.5cm,先端鈍圓或銳尖,基部心形,全緣,花莖中部生1無柄葉片,基部抱莖,與基生葉同形。花單生頂端,白色至淺黃色,直徑2-3.5cm,形似梅花;萼片5,橢圓形,長約5mm;花瓣5,平展,卵狀圓形,長約1cm,先端圓;雄蕊5,與花瓣互生;假雄蕊5,上半部11-22絲裂,裂片先端有頭狀腺體;心皮4,合生,子房上位,卵形;花柱極短,頂端4裂。蒴果,上部4裂。種子多數(shù);ㄆ7-8月,果期8-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青海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林邊、山溝、隰草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季開花時采收,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根莖呈不規(guī)則團塊狀,褐色,有多數(shù)須根。莖圓柱形,長3-27cm,直徑1-2mm,有縱棱,質(zhì)脆,易折斷;~褐色,多破碎,完整葉片呈卵圓形或心形,長1-3cm,寬0.5-2.5cm,全緣,葉柄較長。莖生1枚,形同基生葉,無柄;S色,單生莖頂。氣微,味甘。
|
中藥化學成分 |
根中含生物堿,含量約0.085%-0.09%。全草含黃酮類成分蕓香甙(rutin),金絲桃甙(hyperin)及山柰酚(kaempferol)和槲皮素(quercetin)的衍生物。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涼
|
歸經(jīng) |
肺;肝;膽經(jīng)
|
功效 |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止咳化痰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活血祛瘀藥
|
主治 |
黃疸型肝炎;細菌性痢疾;咽喉腫痛;脈管炎;瘡癰腫毒;咳嗽多痰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或研末,每次1-3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治黃疸型肝炎: 梅花草五錢,小白蒿、秦艽、黃柏、紅花各二錢,五靈脂、廣木香各一錢。共研細末。每服一錢至一錢五分,每日三次,白糖水送服。 (性味以下出《內(nèi)蒙古中草藥》)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內(nèi)蒙古中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Parnassiae Palustr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arnassia palustris L.
|
科屬分類 |
虎耳草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