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和圓子、樝、西南木瓜、木挑、狹葉木瓜、木瓜海棠。 |
漢語拼音 | zha zi |
英文名 | Japanese Floweringquince |
藥材基原 | 為薔薇科植物毛葉木瓜的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毛葉木瓜 落葉灌木至小喬木,高達(dá)2-6m。枝條直立,具短枝刺;小枝圓柱形,微屈曲,無毛,紫褐色,有疏生淺棕色皮孔,單葉,互生;葉柄,長約1cm,有毛或無毛;葉片橢圓形、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1cm,寬2-4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至闊楔形,邊緣有芒狀細(xì)尖鋸齒,幼時上面無毛,下面密被褐色絨毛,以后脫落近無毛。花先開放,2-3朵簇生于二年生枝上,花梗短粗或近于無梗;花直徑2-4cm;萼筒鐘狀,萼片直立;花瓣倒卵形或近圓形,長10-15mm,寬8-15mm,淡紅色或白色;雄蕊45-50,長約花瓣之半;花柱5,基部合生,下半部被柔毛或綿毛,柱頭頭狀。梨果卵球形或近圓柱形,先端有突起,長8-12cm,直徑6-7cm,黃色有紅暈,芳香;ㄆ3-5月,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西南及陜西、甘肅、江西、福建、湖北、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900-2500m的山坡、林邊、道旁。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9-10月采摘成熟的果實。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1.果實卵球形或近圓柱形,長6-10cm,直徑5-6cm,多縱剖為2-4瓣。表面棕色至棕黑色,有多數(shù)不規(guī)則皺紋。果肉較薄,厚約0.5cm,棕紅色。中央凹陷,每室有種子20-30粒,多數(shù)脫落,紅棕色,扁平三角形。氣微,味酸澀。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酸澀;平 |
歸經(jīng) | 脾;胃;大腸經(jīng) |
功效 | 和胃化濕,舒筋活絡(luò) |
功效分類 | 收澀藥;和胃藥 |
主治 | 嘔吐腹瀉,腰膝酸痛,腳氣腫痛,腓腸肌痙攣。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5-10g。 |
用藥禁忌 | 1.《雷公炮炙論》:傷人氣。 2.孟詵:損齒及筋,不可食。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本草經(jīng)集注》:斷痢。 2.孟詵:主霍亂轉(zhuǎn)筋,煮汁食之。 3.《本草拾遺》:去惡心酸咽,止酒痰黃水。 |
考證 | 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 1.《雷公炮炙論》:和圓子,色微黃,蒂核粗,子小圓。 2.孟詵:樝子,與木瓜功稍等,余無有益人處,江外常為果食。 3.《本草拾遺》:樝子,小于榅桲而相似,北土無之,中都有。 4.《綱目》:木瓜酸香而性脆,木桃酢澀而多渣,故謂之樝。《雷公炮炙論》和圓子即此也。樝子乃木瓜之酢澀者,小于木瓜,色微黃,蒂核皆粗,核中之子小圓也。按王禎《農(nóng)書》云,樝似小梨,西川唐鄧間多種之,味劣于梨,與木瓜同,入蜜煮湯,則香美過之。《莊子》云,植梨橘柚,皆可于口,《淮南子》云,樹樝梨橘,食之則美,嗅之則香,皆指此也。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ructus Chaenomelis Cathayens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haenomeles cathayensis(Hemsl.) Schneid.[Pyrus cathayensis Hemsl.;Chaenomeles lagenaria(Loisel.) Koidz.var. cathayensis(Hemsl.) Rehd.;C.lagenaria var.(Loisel.)Koidz.wilsonii Rehd.] |
科屬分類 | 薔薇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