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paralytic strabismus |
拚音 | MABIXINGXIESHI |
別名 | 中醫(yī):目偏視,風牽偏視,目偏視風牽,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眼科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麻痹性斜視是由于神經(jīng)核,神經(jīng)或眼外肌本身器質(zhì)性病變使單條或多條眼外肌完全或部分麻痹而引起的眼球向麻痹肌作用相反的方向偏位。比較少見。眼球向各個方向運動時偏斜程度變動不一,向麻痹肌作用方向運動時斜角愈益增大。眼球運動可有不同程度的受限。麻痹性斜視的分類方法很多,可根據(jù)發(fā)病在雙眼視覺形成、鞏固的前后分為先天性、后天性;根據(jù)病變的部位分中樞神經(jīng)性、末梢神經(jīng)性;根據(jù)支配眼外肌的神經(jīng)命名如動眼神經(jīng)麻痹、滑車神經(jīng)麻痹、外展神經(jīng)麻痹;根據(jù)肌肉命名的如內(nèi)直肌麻痹、外直肌麻痹、上直肌麻痹、下直肌麻痹、上斜肌麻痹和下斜肌麻痹;根據(jù)眼位偏斜的方向如麻痹性內(nèi)斜視、麻痹性外斜視、麻痹性上斜視等。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眼外肌麻痹的病因可分為先天性,后天性兩種。先天性眼外肌麻痹的病因為先天性發(fā)育異常。后天性以外傷、感冒較為常見,其它如腦出血、腦膿腫、腦膜炎、腦炎、顱內(nèi)血管病變、藥物中毒、眼眶或顱內(nèi)腫瘤、結核、梅毒等均可引起眼外肌麻痹。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本病的特征是雙眼平視前方時,眼珠偏離正位,或內(nèi)或外,或上或下,失去常態(tài)。根據(jù)目偏視的性質(zhì)、程度、方向的不同,可見以下病名: 小兒通睛:指眼球自幼向內(nèi)偏斜。 神珠將反:指黑睛偏斜一側,但可見黑睛。 瞳神反背:指黑睛偏斜一側,不露黑睛,僅露白睛。 墮睛:是指眼珠向下偏斜,不能上轉的眼病。 目仰視:是指目睛向上偏斜,不能下轉的眼病。 目偏視常伴有視一為二癥,需與視惑證的視一為二相鑒別。本病因目珠的位置發(fā)生異常而出現(xiàn)視一為二癥;視惑證的視一為二是外眼端好,唯一眼或雙眼出現(xiàn)視一為二形,且常伴視物不真,視大為小,視正反斜,視直為曲等癥。本病的發(fā)生,常因外邪中絡引起。但外風引動內(nèi)風者亦不少見。其發(fā)病常與痰阻、氣滯、血瘀等相關。 1.衛(wèi)外失固,風邪中絡: 證候:黑睛卒然偏斜,轉動受限,視一為二,起病多有惡寒,發(fā)熱,頭痛,苔薄白浮等見癥。 辨析:①辨證:以黑睛卒然偏斜,視一為二,惡寒,發(fā)熱,脈浮等為辨證要點。②病機:衛(wèi)外失固,風邪乘虛侵入,邪滯經(jīng)絡,則氣血運行不暢;筋肉失其濡養(yǎng)而弛緩不用,故黑睛偏斜;睛斜而不能同視,故視一為二;風邪外襲先傷肌表,故見惡寒,發(fā)熱,脈浮等表證。 2.肝血不足,風中脈絡: 證候:黑睛偏斜,視一為二,面色無華,平時頭暈耳鳴,舌淡脈細。 辨析:①辨證:以眼球偏斜,平素頭暈耳鳴,面色無華為辨證要點。②病機:肝血虧虛,血不上榮,則面色無華,頭暈耳鳴,舌淡;血虛血脈不充則脈細;脈絡空虛,風邪乘虛而入,筋肉失養(yǎng),眼帶失約,則黑睛偏斜,運動失靈,視一為二。 3.脾虛濕盛,風痰阻絡: 證候:卒然眼斜,轉動失靈,視一為二,平素納呆食少,頭暈,泛吐涎沫,舌苔厚膩,脈弦滑。 辨析:①辨證:以眼斜,納呆,頭暈,泛吐涎沫為辨證要點。②病機:脾虛濕停,濕濁化痰,痰濁內(nèi)蘊,故食少納呆,泛吐痰涎;復感風邪,夾痰上攻于目,則頭暈目眩,痰阻脈絡,目之氣血運行受阻,筋肉失養(yǎng),弛緩不收,則眼球卒然偏斜;脈弦滑,苔白膩,亦屬風痰之緣。 4.肝陽化風,夾痰上擾: 證候:黑睛卒然偏斜不動,素有頭暈耳鳴,腰膝痠軟,失眠多夢等癥。舌紅,苔黃,脈數(shù)。 辨析:①辨證:以黑睛卒然偏斜,素有陰虧陽亢癥狀為辨證要點。②病機:肝腎陰虧,筋骨失養(yǎng),則腰膝痠軟;陰虧陽亢則頭暈耳鳴,失眠多夢;陽亢動風,風陽煎灼津液成痰,風痰上壅,竄擾經(jīng)絡,血脈煥散,眼帶廢用,故黑睛偏斜不動。 5.氣虛血滯,脈絡瘀阻: 證候:患者有中風病史,后遺目珠偏斜,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或肢體麻木,面色萎黃,舌淡或有瘀斑,苔白脈細。 辨析:①辨證:以患者有中風病史伴眼斜為辨證要點。②病機:氣血不足,氣血不行,脈絡瘀滯,久病益甚,肢體筋脈失養(yǎng),故見上述諸癥。 6.風火上攻,熱迫筋急: 證候:小兒高熱,二目斜視,躁煩不寧,四肢抽搐,舌青紫,脈弦數(shù)。 辨析:①辨證:以高熱,斜視為辨證要點。②病機:外感風熱邪毒,風陽化火,故見高熱;邪熱內(nèi)擾神朋,則煩躁不寧;熱極動風,熱迫筋急,則目斜,四肢抽搐;舌青紫,脈弦數(shù),均為熱極動風之象。 7,陰虛邪戀,風痰滯絡: 證候:在熱性病后,目珠偏斜,視一為二,口干鼻燥,舌紅,脈細數(shù)。 辨析:①辨證:以熱性病后,目珠偏斜,口鼻干燥,舌紅,脈細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病機:熱性病后,余邪未清,風痰滯絡,故目珠偏斜,視一為二;熱病傷陰,則口干鼻燥,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8.顱腦外傷,筋脈受損: 證候:外傷之后,目珠偏斜,或伴同側顏面部麻木,知覺遲鈍,舌有瘀點,脈澀。 辨析:①辨證:以外傷史及目珠偏斜為辨證要點。②病機:外傷之后,筋脈受損,氣血瘀滯,故見上述諸癥。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1.顱內(nèi)疾病及外傷史。 2.眼位不正,雙眼向麻痹肌方向轉動時,斜視角加大,第二斜視角大于第一斜視角。 3.復視。 4.病眼向麻痹肌方向轉動時,出現(xiàn)不全或完全受限,并有代償性頭位偏斜。 5.復像檢查可確定各眼外肌麻痹。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麻痹性斜視的臨床表現(xiàn)有:①眼球運動受限:眼球沿麻痹肌行使作用的方向運動時有不同程度的受限,眼球斜向麻痹肌作用方向的對側。②斜視角不等:第2斜視角大于第1斜視角。③復視:當眼外肌麻痹后發(fā)生眼位偏斜,形成視網(wǎng)膜對應點異常,因此患者感到視物呈現(xiàn)雙影,稱為復視。麻痹性內(nèi)斜視呈現(xiàn)同側性復視,麻痹性外斜視出現(xiàn)交叉性復視,垂直肌肉的麻痹可呈現(xiàn)有上、下或旋轉的復視。④代償頭位:為麻痹性斜視的特征之一。復視患者為克服或減輕復視癥狀,盡量不使用麻痹肌,頭向麻痹肌作用方向偏斜。如右眼外直肌麻痹時病人習慣將頭面部轉向右側;如果是垂直肌麻痹,患者的頭位向左肩或右肩傾斜。⑤全身癥狀:可出現(xiàn)眩暈、頭痛、惡心、嘔吐及步態(tài)不穩(wěn)等癥,主要由復視所引起。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1.眼球運動檢查:診斷眼位就是檢查兩眼共同運動時的3個眼位6個注視方向,以便了解眼外肌運動是否平衡及協(xié)調(diào)一致。 2.斜視角檢查:斜視角有第一與第二之分。好眼固視時斜眼偏斜的角度為第1斜視角(又稱主斜角),當斜眼作固視時,好眼偏斜的角度稱為第2斜視角(副斜角)。測量斜視角時應包括第1、第2斜視角,以幫助診斷。 測定斜視角的方法較多,臨床上常用的有: (1)角膜光點反映法: (2)視野計測量法: 3.遮蓋加三棱鏡檢查法: 4.Maddox桿加三棱鏡檢查法: 5.紅玻片復視檢查: 麻痹性斜視可通過對雙眼運動與復視的檢查來診斷需要時還可用Lancaster法、同視機法來確定麻痹肌并行定量,而Park三步法更適用于幼兒及不合作者。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治愈: 1.周圍神經(jīng)炎引起者,麻痹肌功能基本恢復,眼位正,復視基本消失。 2.眼肌功能消失引起者,眼位正,眼球運動仍受限,正前下方復視消失。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1.病因治療。 2.藥物、抗生素、皮質(zhì)類固醇、B族維生素,能量合劑。 3.針灸、物理療法。 4.配戴三棱鏡,以矯正復視(藥物治療無效,不宜手術者)。 5.新鮮的、較重的眼外肌麻痹患者,可遮蓋健眼,在直接對抗肌注射麻痹劑,如15%酒精或肉毒桿菌毒素。 6.在發(fā)病后經(jīng)藥物治療4~6個月,發(fā)病原因已消除,而麻痹肌功能仍無恢復的可能,可考慮手術治療。矯正原則是:①加強麻痹;②減弱對抗;③減弱配偶;④加強間接對抗肌。 |
中醫(yī)治療 | 本病的治療,目的在于法邪通絡,使氣血運行恢復正常。臨床上應給合身情況辨證施治,還可配合針灸,以提高療效。應當注意的是,本病病因復雜,有全身困素與局麻因素的不同,有實證虛證的不同,臨證要審病因,辨虛實,并宜及早從治。病初,病位尚淺,氣血未定,尚能挽回;久之氣血凝結,筋脈已固,再欲調(diào)治,既非易事,尤其是小兒患者。 (一)辨證選方 1.衛(wèi)外失固,風邪中絡: 治法:疏風通絡,扶正祛邪。 方藥:小續(xù)命湯加減。防風9g,防己9g,人參12g,僵蠶6g,蜈蚣9g,全蟲3g。若惡心、嘔吐,加竹茹、茯苓、藿梗、草蔻;頭暈目眩,加石決明、天麻、鈞藤、菊花。 2.肝血不足,風中脈絡: 治法:養(yǎng)血祛風。 方藥:養(yǎng)血當歸地黃湯(《濟生拔萃》)加減。當歸12g,川芎10g,熟地12g,赤芍12g,藁本10g,防風6g,白芷6g,細辛3g,若見外風引動內(nèi)風,酌加菊花、白蒺藜、僵蠶、鉤藤祛風平肝。 3.脾虛濕盛,風痰阻絡: 治法:健脾化痰,祛風通絡。 方藥:六君子湯合正榮湯(《審視瑤函》)加減。人參12g,白術10g,甘草6g,云苓12g,陳皮12g,半夏12g,生姜9g,大棗5枚,羌活12g,白附子6g,防風9g,秦艽9g,膽南星12g,僵蟲6g,木瓜12g,松節(jié)10g,或加當歸、地龍、赤芍等養(yǎng)血活血,通絡。 4.肝陽化風,夾痰上擾: 治法:平肝潛陽,化痰熄風。 方藥:天麻鈞藤飲(《雜病證治新義》)加減。天麻9g,鈞藤12g,夜交藤12g,茯神9g,黃芩9g,杜仲10g,牛膝12g,寄生10g,山梔12g,石決明12g,益母草9g?勺眉咏┫x、貝母、膽南星、全蟲等,以加強熄風化痰通絡之功。 5.氣虛血滯,脈絡瘀阻: 治法:益氣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補陽還五湯(《醫(yī)林改錯》)加減。黃芪15g,赤芍12g,當歸15g,川芎12g,桃仁10g,紅花9g,地龍15g。若再加白附子、僵蟲、全蟲等,更可消除中風后,遺甾于絡中之痰,使氣血運行正常。 6.風火上攻,熱迫筋急: 治法:宜平肝熄風,化痰通絡。 方藥:牛黃抱龍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膽南星12g,茯苓12g,僵蟲6g,全蟲6g,天竺黃12g,牛黃0.3g,琥珀6g,明雄黃0.3g,朱砂0.3g,麝香0.06g。 7.陰虛邪戀,風痰滯絡: 治法:養(yǎng)陰法風,化痰通絡。 方藥:沙參麥冬飲(《溫病條辨》)加減。沙參15g,麥冬15g,玉竹15g,桑葉12g、甘草6g,天花粉15g,扁豆90g。加秦艽、僵蟲、絲爪絡、南星、貝母等。 8.顱腦外傷,筋脈受損: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桃紅四物湯(《醫(yī)宗金鑒》)合正榮湯(《審視瑤函》)加減。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5g,川芎12g,赤芍12g,生地10g,羌活12g,白附子6g,防風6g,秦艽12g,膽南星12g,僵蠶6g,法半夏12g,木瓜12g,松節(jié)10g。 |
中藥 | |
針灸 | 根據(jù)病情,選太陽、睛明、瞳子髎、球后、攢竹、魚腰、陽白、四白、承位、合谷、外關、光明、足三里、三陰交、行間、陽陵泉、內(nèi)庭、太沖、風池、翳風等穴。采用眼周與遠端配穴法,每次選2~3穴,每日1次,輕中度刺激。亦可根據(jù)患者體質(zhì),在遠端加灸法。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斜視有先天性,有后天性,有共轉性,有麻痹性。對于先天性斜視,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可手術治療。對共轉性斜視,有屈光不正者,首先要矯正屈光不正,經(jīng)配鏡治療,斜視仍不能矯正者,應予以手術治療;對于后天性麻痹性斜視,臨床要辨病辨證相結合,注意排除顱內(nèi)腫瘤等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關的疾病,以免延誤病情。若因代謝障礙、顱內(nèi)炎癥,顱腦外傷所致者,一般應首先治療原發(fā)病。同時,西藥應用維生素B1、B12、三磷酸腺苷、水楊酸鈉、或激素、抗生素內(nèi)服或肌注、靜滴,局部以氟美松針2mg加普魯卡因針0.5ml行球后或球側封閉,7天為一療程,間隔5天后施行第二療程。中醫(yī)治療:根據(jù)病情,辨證選方,內(nèi)服外治,針藥并行,以縮短病程。本病治療宜早從事,發(fā)病年齡越小,就診越早,療效越好。確系藥物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手術。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