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metabolic acidosis |
拚音 | DAIXIEXINGSUANZHONGDU |
別名 | 非呼吸性酸中毒,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代謝及營養(yǎng)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代謝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又稱非呼吸性酸中毒。是指由于腸道疾患,丟失大量HCO3-,或由于腎功能失;蚍纸獯x旺盛,致酸性代謝產(chǎn)物生成過多,血漿HCO3-濃度下降而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過程。可因強酸過多進入體內(nèi),也可因HCO3-從細胞外液丟失而引起。臨床上常按陰離子間隙(AG)情況分為正常AG及過高AG型兩大組。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1.正常AG型代謝性酸中毒 (1)HCO3-丟失過多: ①近端腎小管酸中毒:因近端腎小管對HCO3-重吸收能力過低,大量HCO3-轉(zhuǎn)運到遠端腎小管,當超過其重吸收能力時,可使HCO3-大量從尿中丟失。 ②HCO3-從胃腸道丟失:胃以下的消化液,包括胰液、膽汁液等相對為堿性。故重度腹瀉、小腸吸收不良、腸痿、膽?zhàn)、胰痿、腸減壓等可丟失大量堿性液。輸尿管乙狀結(jié)腸吻合術(shù)后,由于腸粘膜吸收Cl-增多而HCO3-吸收減少,引起高氯性酸中毒。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劑使HCO3-從尿或腸道排出增多,導致酸中毒。 ③高鉀飲食時,尿排鉀增多,抑制腎小管H+和Na+交換,H+在體內(nèi)潴留。 (2) HCO3重新合成障礙: ①遠端腎小管酸中毒:遠端腎小管泌H+能力下降,使總H+分泌減少,腎臟HCO3-重吸收減少。 ②低腎素型醛固酮過低癥:由于醛固酮對腎小管作用減弱,泌H+減少,且血鉀過高使腎臟合成NH3減少。常見于腎臟間質(zhì)小管疾病、糖尿病等。 ③輸入酸或酸前體過多:氯化銨、鹽酸賴氨酸、鹽酸精氨酸和大量生理鹽水可導致高氯性酸中毒。 2. 高AG型代謝性酸中毒 (1)尿毒癥:有效腎單位減少,總酸排泄減少,加之代謝紊亂所致體內(nèi)酸性產(chǎn)物過多。 (2)乳酸性酸中毒:高熱、嚴重感染、外傷、燒傷等因分解代謝亢進而產(chǎn)生過多乳酸。休克、循環(huán)衰竭或呼吸衰竭所致缺氧,可使乳酸生成過多未及氧化,并常伴有肝利用乳酸能力減弱。另第5型糖原沉著癥、果糖1,6二磷酸酶缺陷、丙酮酸脫氫、羧化酶缺乏及氧化磷酸酶缺陷等亦可導致。 (3)酮癥酸中毒:見于糖尿病、饑餓、急慢性酒精中毒等所發(fā)生的酮癥。 (4)藥物中毒:主要有水楊酸、甲醇、乙二醇等。 |
中醫(yī)病因 | 1.飲食因素: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運化失司,導致平衡失調(diào)。 2.體質(zhì)因素: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于調(diào)理,腎氣不足,腎失封藏,導致陰陽失調(diào)。 3.久病失養(yǎng)、藥毒所傷消渴等癥狀失治強治,藥毒傷及氣血陰陽,導致臟腑功能失調(diào)。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1.緩沖作用 血碳酸氫鹽緩沖系統(tǒng)、細胞內(nèi)蛋白和磷酸鹽緩沖系統(tǒng)等,首先與酸性物質(zhì)中和產(chǎn)生H2CO3,后經(jīng)肺分解排出CO2,酸性磷酸鹽從腎排泄。 2.呼吸代償 酸中毒時高,H+可刺激頸動脈竇及延髓呼吸中樞,增加呼吸的深度及頻率,使PCO2下降,從而HCO3/HCO3-比值保持相對恒定。 3.腎排出酸增多 開始時由尿排酸增多,幾日后則腎合成NH3增多,使體內(nèi)過多的酸以NH4+形式排出。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1.肺腎陰虛型: 證候:呼吸急促,疲乏無力,心悸,口干欲飲,兩顴紅赤,舌紅苔薄或少苔,脈細數(shù)。 2.胃陰不足型: 證候:嘔吐反復(fù)發(fā)作,或作干嘔,口干咽燥,惡心、納差,舌紅少津或少苔,脈細數(shù)。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代謝性酸中毒幾無特異的癥狀及體征,臨床表現(xiàn)對診斷只有參考價值,必須依靠實驗室檢查。其實驗室檢查的特征性改變?yōu)椋貉?HCO3-降低,真實碳酸氫鹽(AB)、標準碳酸氫鹽(SB)減少,緩沖堿(BB)減少,堿剩余(BE)負值增大, CO2結(jié)合力降低;代償期pH在正常范圍,失代償期pH降低。如果上述指標改變明顯不平行,則可能合并其他類型酸堿平衡紊亂。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代謝性酸中毒輕者由于代償良好,癥狀輕微,常被原發(fā)病癥所掩蔽,即使有疲乏、軟弱、頭暈,頭脹、厭食、乏力、口渴、尿少等仍不易識別。往往發(fā)展至中重度,血漿CO2結(jié)合力在18-14mmol/L(40-30vol%)以下,才出現(xiàn)明顯征群。此時呼吸增大加速,呼吸輔助肌使吸氣加深而呼氣如嘆息狀。酮癥酸中毒時氣息中有爛蘋果味;尿毒癥酸中毒時有尿味;乙醇中毒伴酸中毒時有酒味,凡此特征對診斷頗有幫助。當病情發(fā)展至嚴重階段,除前述癥狀外,,F(xiàn)精神恍惚、嗜睡倦怠、神志模糊、知覺遲鈍、有時躁動不安,有時呈木僵狀,終于昏述。體征方面,皮膚粘膜常干燥;糖尿病者兩頰潮紅,舌唇櫻桃紅色;尿毒癥者臉色蒼白而浮腫;伴休克者,心、脈率常細速微弱,血壓下降,四肢厥冷,指(趾)端瘀紫,皮膚粘濕(冷汗);調(diào)伴高熱者常多汗、失水,皮膚粘膜干燥而失彈性,有毒血癥。許多征象將隨原發(fā)疾病而異。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CO2結(jié)合力常低于正常,以25-18mmol/L(55-40vol%)為輕度,18-14mmol/L(40-30vol%)為中度,14mmol/L(30vol%)以下為重度。但CO2結(jié)合力降低也見于呼吸性堿中毒,鑒別時必須結(jié)合臨床表現(xiàn)分析判斷。必要時須測血漿pH值等血氣分析以助診斷。pH值可正常(代償階段〕,可<7.3(失代償階段);標準HCO3-及實際HCO3-均降低(<24mmol/L);堿貯備階低(<50mml/L);堿剩余負值增大(>-2.3mmol/L),陰離子間隙可正;蛟龃螅ǎ12mmol/L)。 |
血液 | 1.血氣分析。 2.血乳酸、血酮體、血漿腎素活力、醛固酮等測定。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1.AG測定,可大致區(qū)分出各種原因所致酸中毒。 2.乳酸性酸中毒時血乳酸>3mmol/L(正常1.2mmol/L)。 3.酮癥酸中毒時血酮體>15mmol/L(正常5~15mmol/L)。 4.如果尿pH呈堿性,大多考慮由腎小管酸中毒引起,如果尿中發(fā)現(xiàn)氨基酸,則近端腎小管酸中毒最可能。 5.低腎素型醛固酮血癥時血漿腎素活力降低,醛固酮增高。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yù)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1.積極治療原發(fā)病 根據(jù)導致本病的基本病因以及具體情況而定。 (1)缺氧、感染、中毒、休克引起者盡快給氧、補液,給予足量的抗生素,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 (2)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時,予足量胰島素。 (3)近端或遠端腎小管酸中毒時,補充足量鉀鹽。 (4)乳酸性酸中毒時,由急性循環(huán)衰竭或呼吸衰竭引起者,治療原發(fā)病可迅速好轉(zhuǎn)。其它原因所致者應(yīng)去除病因,迅速大量補給堿鹽,用量可達數(shù)百mmol (一般用碳酸氫鈉,不可用乳酸鈉)。 (5)酒精性酸中毒時,迅速補充生理鹽水和葡萄糖。 (6)甲醇、乙二醇中毒時,靜脈或口服乙醇。 2.堿性藥物的使用:輕癥可不必使用堿性藥物,或給予碳酸氫鈉1~2g 口服,每日3次。重癥從靜脈輸入。腎小管性酸中毒常合并高鉀易發(fā)生尿路結(jié)石,給予枸櫞酸鉀口服為宜。 (1)常用藥物:①碳酸氫鈉,為酸中毒時最常用的藥物。濃度有1.5%、4%和5%。②乳酸鈉:不易發(fā)生堿中毒,多用于高鉀血癥、心搏驟停,及普魯卡因酰胺、奎寧丁等使用過量所致的心律失常而并發(fā)酸中毒者。但需在有氧條件下經(jīng)肝臟轉(zhuǎn)化為HCO3-后才能糾正酸中毒,故在缺氧、肝腎功能不全及乳酸性酸中毒時,不宜使用。常用11.2%溶液, 1ml等于lmmol,可根據(jù)上述公式計算所需毫升數(shù)。用時將11.2%溶液用5%葡萄糖溶液或注射用水稀釋成1/6M溶液(等滲溶液)靜脈滴注。③THAM (三羥甲基氨基甲烷):在體液內(nèi)能與H2C03、乳酸、丙酮酸和其他代謝酸中的H+結(jié)合,增加HCO3濃度,故可用于治療代謝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混合性酸中毒及限鈉者。若滴注過快,可引起低血壓、低血鈣、呼吸抑制,過量可致嚴重的低血糖,靜脈滴注時如漏出血管可造成組織壞死。常用的有3.63%、7.26%兩種。所需3.63%THAM溶液量(ml) (2)注意事項:①嚴重酸中毒不宜將pH糾正到正常,一般先將pH糾正至7.20即可。 ②過快糾正酸中毒可使PCO2上升,因CO2很易通過血腦屏障,使腦脊液中pH下降,故可加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并可使血紅蛋白解離曲線左移,組織缺氧進一步加重。③代謝性酸中毒容易引起細胞內(nèi)失鉀,故即使血鉀正常仍應(yīng)注意補鉀。 |
中醫(yī)治療 | 1.肺腎陰虛型: 治法:養(yǎng)陰清熱。 方藥:沙參麥冬湯合知柏地黃丸加減。沙參10g、麥冬10g、玉竹15g,花粉15g、太子參30g、生地15g、丹皮10g、黃柏10g、知母10g。 2.胃陰不足型: 治法:滋養(yǎng)胃陰,降逆止嘔。 方藥:麥門冬湯加減。麥冬18g、太子參15g、粳米15g、法夏9g、大棗3枚、甘草6g。 3.神昏、昏憒者可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 |
中藥 |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 | |
護理 | |
康復(fù) | |
預(yù)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