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行者老師講座錄音整理文稿:四圣心源卷四:勞傷解
    

四圣心源:行者老師講座錄音整理文稿:四圣心源卷四:勞傷解

行者講:四圣心源卷四:勞傷解


今天繼續(xù)講四圣心源。以前脈法講完了,下面繼續(xù)往下講四圣心源卷四,也就是各科辯證這方面。黃元御先生在開始寫的這段話我給大家念一下:

人不能有生而無死,而死多不盡其年。外有伐性之斧,內有腐腸之藥,重以萬念紛馳,百感憂勞,往往未壯而衰,未老而病。顧保煉不謹,既失之東隅,而醫(yī)藥無差,冀挽之桑榆。古圣不作,醫(yī)法中乖,貴陰賤陽,反經背道,輕則飲藥而病加,重乃逢醫(yī)而人廢,金將軍且將玉碎,石學士未必瓦全。嘆豎子之侵陵,痛鬼伯之催促,書窮燭滅,百慨俱集。作勞傷解。
這段是黃元御先生對各家雜病寫的序。現(xiàn)在給大家講《勞傷解》。按著黃元御先生的分法,先講的是中氣,勞傷就是說,首先是陰虧、陽虧、氣虧、血虧、精虧,然后分別加以闡釋。
先看《勞傷解》的中氣篇,黃先生說百病所生皆由于中氣不得運轉有關系。所以虛勞篇先講以中氣為主,在過去道家里修證就是說,五行四象皆己土,就是說四象五行,四象就是大象運轉的幾種狀態(tài),五行就是五種運動狀態(tài),不管是升降浮沉,前后左右,不同的變化跟象的轉化都需要中氣的運作,而中氣的盈縮恰恰又是整個現(xiàn)象的歸納。先天的變化,我們人之生,先成精,從精氣的角度說,先天的部分由一團元精、元氣、元陽組成。其實這些是一個東西,它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用的情況下名字叫的不同而已,然后這一元真氣有盈有縮,這一元真氣的盈縮合于天地就會產生推動我們人體的種種的氣血周流,經脈運行,等等,所以元氣的根本它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來源。
鄭欽安先生就把握住了這點,然后從一元盈縮立本,來治療大病重病,這是非常高明的,能把所有疑惑、病機歸為一,把陰陽歸結為一,這是在古今醫(yī)家中十分罕見的。我們講的是先天是一元真氣,而后天的飲食在于先天的元氣,先天元氣不可能一下受損,也不可能瞬間受到扼制,因為平常人生的很多病都屬于雜病,極危重的狀況都是暫時的或者比較少見的,而在雜病的調理之中就以后天脾胃、中氣的運轉為根本,而中氣的運轉又受先天原火的溫煦,所以這兩點其實是不矛盾的。
我們學習黃元御的四象中氣運轉的觀念的時候,不要把一元盈縮忘掉,每個病都是這樣,它表面上是中氣運轉四象浮沉這種關系,但底面又是一元盈縮,所以一元之際有虧的時候,我們就要建立起大的觀念來調理。為什么很多病人要加附子呢,因為很多病人有元陽虧虛的一方面,所以重用附子,很多雜病很容易收到效果。黃元御這篇“中氣”節(jié)可以說講的十分的淺顯,大家讀過一篇就會有這種感覺,但是要把“中氣”節(jié),中氣之往來,與五行的關系,牢牢的在腦子里建立起來,然后每一動念,見了病人的癥狀,一動念分析,每個癥狀的分析過程之中都牢牢的建立起來這個觀念,是非常不容易的。
首先中氣又分陰陽,體為陰,陰中生陽,所以升清,脾陰可以生達陽氣,所以又稱脾陰又稱脾陽。對胃來說《內經》上始終談的都是胃陽,因為胃為腑,體為陽,用為陰,胃通降為本,所以我們又稱胃陰,胃是喜濕而惡燥,脾是喜燥而惡濕,所以臨床經常遇見脾濕而胃燥這種現(xiàn)象。
黃芽湯立足于脾濕,人參甘草、茯苓、干,中氣之至崇陽補火,用的是中焦培土瀉水,然后是溫補中焦陽氣為主,脾濕不化就要利濕,用的是茯苓,中焦脾土不厚的話,就要從土,所以用的是人參、甘草,脾陽不得升達,升散就用辛味,所以辛味以散之、以升之,所以辛味助其用,發(fā)散,升達木氣所以脾氣因之而升達。
在臨床上常遇到兩種現(xiàn)象,一濕一燥,這在很多的病情會產生很多復雜難以判斷的癥狀,因為病人既有脾濕的癥狀,又有虛火燥熱的癥狀,這里面往往有很多的因素錯雜在一起,由于己土濕郁,就是說脾土濕郁,肝木不得升達,厥陰之上,重現(xiàn)相火之化,少陽膽火就不容易降,上面化少陽相火,少陽相火不降,直接就會引起陽明經胃氣不降,所以很多肝病的病人,肝家的病人嘛,往往是饑而不欲食,知道餓,一吃就飽,《內經》里說善饑者胃熱,就是說很容易餓,這是胃中有熱,很容易就吃飽了,這是脾中有濕,經常腸鳴,肚子咕咕叫,這是腹中有寒,腸道有寒,所以很多種病人是處在寒熱錯雜的情況下。
首先在這里講明白一個問題,我們平常談燥、濕,濕從何來,燥從何來,給大家提這個問題,大家想想,濕是怎么來的,燥是怎么來的,你要理解它,不能簡單地說,濕是怎么來的-脾濕,燥是怎么來的-胃燥,闡釋它是怎么變化,因為在闡釋這種基本醫(yī)理的時候,你必須用比它更樸素、比它更直接的思維來闡釋它,你不能用更復雜的東西,在它之上的觀念來闡釋它就可笑了,大家先進入這種狀態(tài)想想,濕氣是怎么化,燥是怎么化。
我們今天談的是中氣,《勞傷解》這篇,需要對中氣的往來有一個比較深刻的了解,就是說燥、濕二氣皆為水火之中氣,后天以水火立極,水火往來產生了燥濕,水火往來產生了金木二象,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所以立極先講水火,由水火的變化而產生了這種升降,產生了金木,而在其中燥濕就產生出來了。
“附中”(學員)講的是“陽不足則生濕,陽氣郁就化燥”!,這還是有問題,陽不足燥的病人很多,象冬天的病人一派干燥之象。
“大!保▽W員)講的是“濕是由脾不升,燥是由胃不降”……呃,這還比較正統(tǒng)一些。但我來講濕是由何而來的,濕是由水化為火的過程中生濕,由陽入陰時化燥,這是燥濕兩個不同的地方。由陰出陽,水生木,木生火,它是由陰氣蒸動,舉個例子說,地氣上為云,天氣降而為雨,地氣上而為云,這里就產生出來,如果地氣不上呢,陰郁在下,濕氣彌漫。天氣降為雨,天氣要不降呢,它也是一種燥象,由陽入陰產生燥。
我們人生活在氣交之中,天地氣交,上為天,下為地,上為乾,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這是先天八卦的方位,而我們人用事是自身的小天地合于外在的,水火立極的,是以心腎,心腎往來,水火既濟,這樣產生了后天為用的小天地,所以說以水火為用,所以我們講究燥濕時,濕氣重的時候,地氣不升,這時怎么來燥濕?
再來給大家出個問題,濕氣彌漫的時候怎么去燥濕?同樣還是從五行的角度來解釋。水火之中氣郁扼住了,地氣不升了,你怎么樣地氣升上去,臨床上有很多病人舌苔厚膩,心情抑郁,就是溫滯的,就是清不了濕,怎么辦?溫病學派來了,要清熱利濕,分消水濕,各種潤濕,燥濕……還有那個火神派來了,讓在大太陽里曬上幾天,外燥內濕,把病人曬的……
  
   白術茯苓只可解一般濕,真正濕氣彌漫的時候,光白術茯苓干不成事,如果只有白術茯苓能去中焦?jié)裼舻脑,天下就沒有濕郁了。還是那句話,風能勝濕。升達木氣,用什么藥升達木氣呢?不要一看黃元御的書一看就是桂枝,就用桂枝試試,濕沒解除,三陽氣逆上去了。
風能勝濕,肝木要能升達,荊芥,防風藿香藁本,風藥羌活獨活,風能勝濕。在臨床上久病濕郁的病人把握這一點,這些病人要適當的用些風藥,藿香什么的……不是簡單的芳香化濕,如只這樣理解就窄了。這里面呢,風雖然勝濕了,本身脾土太壅滯了,怎么辦?你得消伐一下,怎么消伐?木郁達之,土郁呢,金郁瀉之,土郁決之,就是土氣如果太庸滯的話,用苦味瀉藥,清降一下肺胃氣,苦瀉燥,蒼術厚樸枳實這些。脾土的厚薄怎么看?如果一個人先天啊形質平時比較臃滯,秉賦就土厚,先天秉賦骨頭露在外面,比較瘦弱的這些,秉賦土氣就薄些,后天變化看舌頭,舌胖的人土雍,舌瘦的人中焦土氣偏薄,土氣薄的既要用風藥也要用甘緩之藥,白術、甘草、人參,人參有點苦,也是偏于瀉,土氣薄的直接用白術,人參不要用,甘草也不要用。直接白術、茯苓干姜。古人很多人用藥都非常講究,包括溫病學派的各大家們,很多地方用白術,很多地方用甘草、用人參不用白術,這里是有講究的,我以前講過中藥的取舍,大家把黃元御的書關于這幾味藥看一看,理解理解。
通過這一點在臨床上碰到中焦?jié)裼舻牟∪,這種病人往往情緒還有問題,脾主意,長期中焦土氣濕郁的話,情緒煩燥,然后有脾氣古怪之類,通過化解中焦的濕郁,其它的幾行的問題,金水木火都可以得到緩解。
跟著再看黃元御先生:脾為己土,以太陰而主升,胃為戊土,以陽明而主降,升降之權,則在陰陽之交,是謂中氣。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氣旺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氣滋生,所以無病。這一點是中氣旺,怎么樣才中氣旺呢?這里面在反復強調這一點。黃元御先生種種調病之法,過去古人講治五臟者半生半死也。治什么治什么,黃元御的方藥是治亂,就是中焦已經逆亂了你用這種方法治,如果中焦沒有逆亂,只是秉賦于中氣虛,偏滯,不在治病范圍之內,這個需要養(yǎng)生之法調整,需要平和之法調整,需要通過守意,通過平常養(yǎng)生,來達到目的,如果通過湯藥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這是緣木求魚。湯藥是草木之氣,草木之氣入于人體來調整有余不足的偏氣,本來就需要人身的元氣進行運化,而草木之氣都發(fā)散,本來就耗散元氣,所以用這些藥,既希望通過藥物把中氣調和,然后是經脈之氣的有余不足,達到以和為期的目的。所以你看中氣旺或中氣虧怎么著,中氣旺不是靠藥來旺,中氣虧,中氣虛以后產生什么問題,然后通過藥把這些中氣虧產生的逆轉問題把它解決了。

“脾升則腎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則心肺亦降,金火不滯;鸾祫t水不下寒,水升則火不上熱。平人下溫而上清者,以中氣之善運也。中氣衰則升降窒,腎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滯而氣病。神病則驚怯而不寧,精病則遺泄而不秘,血病則凝瘀而不流,氣病則痞塞而不宣!黃元御先生這些用詞用字,如果是做職業(yè)大夫,以后以看病為生,要花點時間在醫(yī)學這上面的,我建議對這些話要熟讀,要經常讀,然后達到,自己隨口就能說出來,感覺這不是黃元御說的,就是自己說的,就跟自己的東西一樣,要達到這種狀態(tài)才行。如果不能達到這種狀態(tài),好象有隔閡,黃元御說怎么樣,這不對,你沒理解,中國文化講傳承,你徹明以后這個東西確確實實就是這樣的,這個東西就是你的東西,這就是傳承,而不是說他發(fā)現(xiàn)怎么怎么回事。這就是陰陽五行的道理。
最后一點你要相信自己,你相信自己以后,才能對這套理論生起不疑之信,真正的大信,有了這種信以后,慢慢在臨床上才能得心應手,真正才能妙筆生花,才能出現(xiàn)對醫(yī)理的豁明。象我們開始學醫(yī),其實也是一種信,就是相信,有這么個醫(yī)理,有這么個東西,有這個事實,最后醫(yī)理通達,有這么個境界,所以拚命的求索,拚命的不斷琢磨,如果開始你要沒有這個信念的話,你不會有任何成就,因為你就不會在迷茫之中探索了。這是不可能的。你就盡量找亮堂的地,怎么簡單,怎樣明白,怎么樣能夠得到一個暫時的解釋,這就是一般學者做學問,那也是糟塌學問,我們中國醫(yī)學的種種東西,它都是靠實證來,要不怎么說醫(yī)道,畫道,五道,干什么都與道聯(lián)系起來,這不是憑空說的。所以論壇里有人說講出來好辯論,沒什么好辯論的,就是一言堂,老想著辯論搞清楚,就象黃元御先生的學說一樣,這套學說也需要經過實踐上的、理論上的印證,fo家修證分兩條路,一條事證,一條理證,理證通過止觀、觀想這種禪定的思維來領悟的道理,這是理證,這不叫事證,而事證是從陰陽的變化,從身體經脈的變化,從這上走,從事上走是古往今來是非常罕見了,就象古人說的,能通陰陽者,山河大地皆可變化,天地宇宙皆在一掌中,這是真正的事,所以我們只是說一說,沒有資格談這類事情,大家都是從理上談,這種理不是口頭上的理,也不是靠文字、是靠止觀,一步步也是靠工夫來的。

“四維之病,悉因于中氣。中氣者,和濟水火之機,升降金木之軸,道家謂之黃婆,嬰兒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義精矣。”
所以黃元御先生也覺得道家這個學說,如果通過其它方面的書,側面印證《黃帝內經》的要義的話,大家可以看看《鐘呂傳道集》,還有那個邱處機的《大道歌》《金丹知止》。。。。。等書,主要看前面一部分,后面一部分不用看了,只看對天地陰陽的解釋,看這個人體內,嬰兒姹女的變化,汞的這個交替。

“道家謂之黃婆,嬰兒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嬰兒姹女之交是指水火之交,嬰兒講的是元陽,就是一陽升動,然后火氣降的話是兌卦是肺金,是少女,所以講的是嬰兒姹女之交

“醫(yī)書不解,滋陰瀉火,伐削中氣,故病不皆死,而藥不一生。蓋足太陰脾以濕土主令,足陽明胃從燥金化氣,是以陽明之燥,不敵太陰之濕。及其病也,胃陽衰而脾陰旺,十人之中,濕居八九而不止也!這就是確立不疑的,中土常從濕化,《內經》始終是講這點,太陰陽明從本,太陰的本氣是濕氣,太陰從本化,陽明從如中現(xiàn),陽明之上中現(xiàn)是太陰,燥氣治之,中現(xiàn)太陰,所以陽陰之氣從乎中現(xiàn),這是講的大方向,所以脾胃的大方向就是從濕化,何況先天一元真氣溫煦中土然后腐熟水谷,產生的水火往來,皆在于先天元陽的溫煦。雜病上,從濕化的病人,十之八九都不止啊,基本都是。真正需要急救經驗的少之又少,可能這輩子能遇上幾個,但是腎水寒冱下焦一片寒濕的病人還是非常多的。
臨床會遇到很多種舌苔光剝,沒一點舌苔,按中醫(yī)講,一見舌苔光剝的話肯定就是陰虛了,這一點舌苔光剝是中土虧了,但是舌頭光剝是淡紫、還是淡暗、還是真正的紅,沒有舌苔是燥還是潤,這點要分清,舌苔光剝但是舌面是潤的,這樣的病人也有,這種病人還是純寒,是由于火不能升土,對于這個問題,火神派拿手的,但是由于中土虧了,舌苔光剝有時也是真的陰液潰乏,怎么陰液潰乏了?大家知道風能勝濕,木能克土,這現(xiàn)在木氣大勝,風氣大作,自然中土要虧乏,這時要滋水涵木,溫病學就是這樣考慮,要等等、、要柔肝要熄風,但是他沒考慮下元的一元種子。我記得有一位名醫(yī)好象是高士宗說過一句話:“千古滋陰皆是誤,絕知中土要扶持!彼窃邳S元御之前的一位大家,可見古今醫(yī)學達者殊途同歸,千古滋陰都是誤,這句話不能單挑出來看,絕知中土要扶持,千古滋陰都是誤,你不知道扶持中土的,滋陰都是誤,學了丹溪的,一片糊涂,到處害人,就是因為不知道中土要扶持,丹溪沒強調這個,丹溪本人也是從內經里過來,他知道這個,但是他沒有把這個點出來,而在他腦子里對這個東西沒有提到一定的高度,所以他就遺害千古,他自己并不遺害多少病人,他的徒弟遺害病人。

“胃主降濁,脾主升清,濕則中氣不運,升降反作,清陽下陷,濁陰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醫(yī)家之藥,首在中氣。中氣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則土燥,水盛則土濕。瀉水補火,扶陽抑陰,使中土輪轉,清濁復位。卻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黃元御先生治亂這一途還是比較深的,對養(yǎng)生治治這個還是可以商榷的。
下面講黃芽湯的加減法,就是我剛才講的那一點。我們學了溫病學派,要結合黃元御先生書,要考慮到中土的扶持。學了黃元御的書以后,還要考慮扶陽要斂藏,風木要柔潤,就象小樹苗似的,不給陽光不行,給陽光不澆水也不行,所以水火往來,即要有陽光也要有水,都有了以后,中焦土也要好,中土要培持,土跟木相輔相乘,相生相克,本來風木克伐,風能勝濕,風木克伐脾土,所以要抑制風木,風木得到抑制后,脾土才能不受克,所以后天生長是相互制約,制則化,《內經》上說,甲已合化而為土,風木的關系調和好了以后,陽氣才能升動,土木無悔,一陽來復,復卦。制則化的制,內經里面是制度的制,亢則害,承則制。
一個方子學了以后,最重要是加減法,把這些加減法融會貫通以后,這個方子就打開了,一個方子是數個甚至是十數個方子。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煩亂,則加黃連、白芍以清心。心火上炎,慌悸煩亂,在上之火,心君,心為君主,君主不病,病則清君側,君側是相火,相火上逆擾動,心慌心悸都是講的都是相火擾動,木能生火,實則瀉心火,用黃連用白芍,白芍是正藥,應該加上黃芩、白芍,黃芩是黃元御先生經常用的,還有黃連。

腎水下寒,遺泄滑溏,則加附子、川椒以溫腎。肝血左郁,凝澀不行,則加桂枝、丹皮以舒肝。丹皮這味藥,雖然涼,辛涼,涼、滯,它不象白芍,白芍有滯,白芍苦平酸斂,肺氣右滯,中國的文字就是這樣,肝血左郁,肺氣右滯,左加為郁,右邊為滯,一個是血為郁,一個是氣為滯,它這個用詞都是比較講究的,大家以后也要象他這么講,象他這么說,這樣就比較形象,后人一看也就覺得是行家,痞悶不通,則加陳皮、杏仁以理肺。四維之病,另有專方,此四維之根本也。
看完加減法就可以給人搭搭脈,然后口頭開個方子,能吃的稍微用一用,不能吃的開一開過過腦也是一個樂趣。
今天主要給大家燥濕,中氣的燥和濕的關系。以及中氣升降變化產生,大家回去后把這一段融化以后,其他陰陽氣血精氣神就好講多了。
    下節(jié)課繼續(xù)講……
-----------本貼由網友完美人生整理完成初稿,鐵牛網友完成初校,整理工作有大家熱心相助,進展順利!謝謝!
-----------感覺真是好。把整部四圣心源的講座都整理好,對于經典中醫(yī)的教學有很大的作用。
-----------大海兄,前三章還能整理出來。浚
謝謝啦
-----------聽行者老師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很多模糊的概念一下清醒了許多。謝謝老師和各位師兄的辛苦整理。
-----------
“千古滋陰皆是誤,絕知中土要扶持!彼窃邳S元御之前的一位大家,可見古今醫(yī)學達者殊途同歸,千古滋陰都是誤,這句話不能單挑出來看,絕知中土要扶持,千古滋陰都是誤,你不知道扶持中土的,滋陰都是誤,學了丹溪的,一片糊涂,到處害人,就是因為不知道中土要扶持,丹溪沒強調這個,丹溪本人也是從內經里過來,他知道這個,但是他沒有把這個點出來,而在他腦子里對這個東西沒有提到一定的高度,所以他就遺害千古,他自己并不遺害多少病人,他的徒弟遺害病人。

正解。
其實,何止丹溪派是這樣,任何流派被固化之后都害人。中醫(yī)講的是一個辨癥論治,不是執(zhí)方待病。
正如傷寒論序所言:
“觀今之醫(y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病問疾,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發(fā)數息,不滿五十!
-----------如果能將行者老師的講課資料整理在一起按順序排列,就更方便學習了,謝謝樓主提供這樣好的資料。
-----------不能親自聽到講座真是憾事
-----------好講座?上Р荒苈牞F(xiàn)場的。
-----------怎么看不到五啊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