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小兒病,宜先觀形癥神色,然后察脈。假如肝之為病則面青;心之為病則面赤;脾之為病則面黃;肺之為病則面白;腎之為病則面黑。先要分別五臟形癥,次看稟受盈虧、胎氣虛實。明其標本而治之,無不可者。
觀形察色辨因由,陰弱陽強發(fā)硬柔;若是傷寒雙足冷,要知有熱肚皮求;鼻冷便知是瘡疹,耳冷應知風熱癥;渾身皆熱是傷寒,上熱下冷傷食病。
五指稍頭冷,驚來不可當;若逢中指熱,必定是傷寒;中指獨自冷,麻痘癥相傳;女右男分左,分明仔細看。
面赤為風熱,面青驚可詳;心肝形此見,脈癥辨溫涼;脾怯黃疳積,虛寒白光;若逢生黑氣,腎敗命須亡。
面部觀形察色∶
下頦屬腎水,北;左腮屬肝木,東;額上屬心火,南;鼻準屬脾土,中;右腮屬肺金,西。
小兒三歲以下有病,須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關。從第二指側(cè)看,第一節(jié)名風關,第二節(jié)名氣關,第三節(jié)名命關。辨其紋色,紫者屬熱,紅者屬寒,青者驚風,白者疳病,黑者中惡,黃者脾之困也。若現(xiàn)于風關為輕,氣關為重,過于命關,則難治矣。
紫黑紅傷寒,青驚白是疳,黑時因中惡,黃即困脾端。
又∶
青色大小曲,人驚并四足;赤色大小曲,水火飛禽撲;紫色大小曲,傷米面魚肉;黑色大小曲,脾風微作搐。
魚刺形 主驚風、痰熱。
水字形 主驚疳、食積、咳嗽。
乙字形 主肝病驚風。
蟲形 主肝蟲,大腸穢積。
環(huán)形 主疳積吐逆。
亂紋 主蟲。
珠形 主死。
風關第一節(jié),寅位;氣關第二節(jié),卯位,命關第三節(jié),辰位;虎口叉手處是也。
凡小兒至三歲以上,乃用一指按寸、關、尺三部,常以六七至為率。添則為熱,減則為寒,浮洪風盛,數(shù)則多驚,沉遲為虛,沉實為積。
小兒有病須憑脈,一指三關定息數(shù);遲冷數(shù)熱古今傳,浮風沉積當先識;左手人迎主外證,右手氣口主內(nèi)疾;外候風寒暑濕侵,內(nèi)候乳食痰積致;洪緊無汗是傷寒,浮緩傷風有汗液;浮洪多是風熱盛,沉細原因乳食積;沉緊腹中痛不休,弦緊喉間作氣急;緊促之時疹痘生,緊數(shù)之際驚風至;虛軟慢驚作螈 ,緊實風癇發(fā)搐搦;軟而細者為疳蟲,牢而實者因便閉;脈芤大小便中血,虛濡有氣兼驚悸;滑主露濕冷所傷,弦急客忤君須記;大小不勻為惡候,二至為危三至卒;五至為虛四至損,六至平和曰無疾;七至八至病尤輕,九至十至病熱極;十一二至死無疑,此訣萬中無一失。
眼生赤脈貫瞳人,囟門腫起又作坑;指甲黑色鼻干燥,鴉聲忽作肚青筋;
虛舌退場門切牙齒,目多直視不轉(zhuǎn)睛;魚口氣急啼不得,蛔蟲既出死形真;
手足擲搖驚過節(jié),靈丹十救一無生。魚目定睛夜死,面青唇黑晝亡;
啼而不哭是痛,哭而不啼是驚;煎不安是煩, 不定是燥。
急驚風癥,牙關緊急,壯熱涎潮,竄視反張、搐搦顫動、唇口眉眼牽引、口中熱氣、頰赤唇紅、二便閉結(jié)、脈浮洪數(shù)緊,此內(nèi)有實熱、外挾風邪,當截風定搐。若痰熱尚作,仍微下之,痰熱既泄,急宜調(diào)養(yǎng)胃氣;搐定 而痰熱少退,即宜調(diào)補脾氣。此大法也。
急驚屬肝,風邪、痰熱有余之癥也。急驚者,陽癥也,治宜解表,敗毒散主之。若急驚、肚腹脹痛,靈砂丸、萬億丸之類。
敗毒散 治急驚風初起,發(fā)熱,手足搐搦、上宮天吊、角弓反張,并一切感冒風寒,頭疼發(fā)熱、咳嗽 喘急、鼻塞聲重,及瘡疹欲出發(fā)搐,并宜服之。
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茯苓(去皮) 桔梗(去蘆) 川芎 枳殼(去瓤炒) 天麻 全蝎(去毒) 姜蠶(炒) 白附子(煨) 地骨皮(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服。
靈砂丸 治小兒風痰驚積至危篤者,如神。
南星(泡) 半夏(泡) 巴豆(去殼酒煮干二次,各五錢) 全蝎 朱砂(一半入藥,一半為衣,各三錢)姜蠶(炒,七分) 輕粉(少許)
上為末,水和丸如黍米大,每一次三丸。如驚風,金銀湯下。其余姜湯下。
龍腦安神丸 專治大人、小兒驚風癲癇,男、婦骨蒸勞熱咳嗽,語澀舌強久不瘥者,及傷寒大熱不解,久無汗者。大人服一丸,井花水調(diào)雄黃四五分送下,或細嚼,或研下。小兒一歲以下者,四之一;二三歲,三 之一;四五歲以上者,二之一。極神效。
牛黃(五分) 片腦(三分) 烏犀角(二錢) 朱砂(飛過,二錢) 人參(去蘆,二錢) 白茯神(去皮,三錢) 地骨皮(二錢) 麥門冬(去心,二錢) 桑白皮(二錢) 麝香(三分) 馬牙硝(三分)、甘草(二錢)
上各為末,分兩秤停,合為一處,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金箔四大張為衣,陰干,瓷器內(nèi)放,用黃蠟作蓋,恐泄腦麝之氣。此方百發(fā)百中,其功不能盡述。
千金散 治小兒一切痰喘,急慢驚風,雖至死,但能開口灌下,無不活者。
全蝎(炙) 姜蠶(各三分) 朱砂(四分) 牛黃(六厘) 冰片 黃連 天麻(各四分) 膽星 甘草(各二分)
上為末,每用五七厘,薄荷、燈芯、金銀煎湯,不拘時調(diào)下。
保生錠 治小兒急慢驚風,痰涎壅盛、胎驚內(nèi)吊、多啼、夜間恍惚不寧、久患癲癇、咳嗽發(fā)熱、夏月 中暑發(fā)搐皆治。常服,鎮(zhèn)驚安神寧心。
牛黃(三錢) 天竺黃 辰砂(各一兩) 雄黃(三錢) 麝香(五分) 片腦(五分) 琥珀(一兩)珍珠(五錢) 大赭石(三錢,火 七次) 蛇含石(三錢,火 七次) 金銀箔(四帖) 天麻 防風 甘草 茯苓(去皮) 人參(各三錢) 姜蠶 血竭(各五錢) 遠志(去心,三錢) 陳皮 牛膽南星(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米粉糊為錠,辰砂為衣,用薄荷湯化下。
大圣奪命金丹 治小兒急慢驚風,癲癇天吊,客忤物忤中惡,及初生臍風、撮口著噤、胎驚胎癇、牙 關緊急、驚風痰熱、搐搦掣顫、反躬竄視、昏悶不醒,但是一切驚風危惡緊急之癥并皆治之,其效如神。其他 驚藥俱不及此,真起死回生之良劑也。(楊繩雨傳。)
天麻(泡) 全蝎(去毒) 姜蠶(炒) 膽星 防風(去蘆) 羌活 白附子(炮) 茯神(去皮木)川芎 遠志(泡去心) 桔梗(去蘆,炒) 石菖蒲 半夏(姜制) 人參(去蘆) 白術(去蘆) 茯苓(去皮) 酸棗仁(炒) 荊穗 細辛(各五錢) 川烏(炮去皮臍,一個) 烏蛇尾(酒浸、炙,五錢) 甘草大赤頭蜈蚣(一條,薄荷汁浸焙) 沉香 犀角 羚羊角 辰砂(水飛) 珍珠 琥珀(各一錢)天竺黃(一兩) 牛黃(一錢五分) 雄黃 麝香(各一錢) 金箔(三十片) 銀箔(四十片)
上為末,姜汁打糊為丸,如芡實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用金銀同薄荷煎湯研化,不拘時服。
一小兒潮熱發(fā)搐,痰涎上壅,手足指冷,申酉時左腮青色隱白,用補中益氣湯調(diào)補脾肺,六味丸滋養(yǎng)肝腎而痊。(二方俱見補益。)
一小兒三歲,因驚搐搦、發(fā)熱痰盛,久服抱龍丸等藥,面色或赤或青,此心肝二經(jīng)血虛、風熱生痰也。用六味丸滋腎生血,用六君、柴胡、升麻調(diào)補脾胃而安。(三方俱見補益。)
慢驚癥,因病后或吐瀉,或藥餌傷損脾胃,肢體逆冷、口鼻氣微、手足螈 、昏睡露睛,此脾虛生風、無 陽之癥也。
慢驚屬脾,中氣虛損不足之病也。(慢驚者,陰癥也,治宜固里,醒脾散主之。)
醒脾散 治小兒吐瀉不止,作慢驚風,脾困昏沉,默默不食。
人參(去蘆) 白術(去蘆) 白茯苓(去皮) 木香 全蝎(去毒) 天麻 白附子(煨) 姜蠶(炒,各等分) 甘草(炙,減半)
上銼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一方去天麻、姜蠶,加南星(泡)、半夏(泡)、陳倉米二百粒,煎服,累效。
黃耆湯 治小兒慢驚風之神藥也。
黃耆(二錢,蜜水炒) 人參(三錢) 炙甘草(五分) 加白芍(炒,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食遠服。
治小兒吐瀉脾驚 (一二歲可服。)
朱砂(五厘,二歲以上一分,三歲以上四五分) 全蝎(一個,去足、翅、毒,一歲一個,三歲兩個。)
上為細末,乳汁調(diào)服。
凡慢驚,元氣虛損而致昏憒者,急灸百會穴,若待下痰不愈而后灸之,則元氣脫散而不救矣。此乃臟腑傳變已極,總歸虛處,唯脾受之。無風可逐,無驚可療,此因脾虛不能攝涎而似痰也。
紫金錠子 治急慢驚風,涎潮發(fā)搐、或吐或瀉、不思飲食、神疲氣弱。
人參(去蘆) 白術(去蘆) 白茯苓(去皮) 白茯神(去皮木) 山藥(炒) 乳香 赤石脂(醋七次) 辰砂(各三錢) 麝香(一錢)
上為末,以糕一兩為丸,如彈子大,金箔為衣。每一粒,薄荷湯研化服。
一小兒傷食發(fā)丹,服發(fā)表之劑,手足搐搦;服抱龍丸,目潤痰盛。余謂脾胃虧損而變慢驚也。無風可祛,無痰可逐,只宜溫補胃氣,遂用六君子加附子,一劑而愈。(方見補益。)
一小兒搐搦、痰涎自流,或用驚風之藥益甚。視其面色黃白,余用六君子、補中益氣二湯,補脾氣而愈。
(二方俱見補益。)
混元丹 治小兒急慢驚風、痰嗽喘熱、吐瀉腹脹,小兒百病,大有功效。(方見通治。)
牛黃鎮(zhèn)驚丸 治驚后調(diào)理,安心神、養(yǎng)氣血、和平預防之劑。
天竺黃(另研) 麥門冬(去心) 當歸身(酒洗) 生地黃(酒洗) 赤芍藥(煨) 薄荷 木通(去皮)黃連(姜汁炒) 山梔仁(炒) 辰砂(另研,水飛) 牛黃(另研) 龍骨(火,各二錢) 青黛(另研,一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淡姜湯送下。
一小兒五歲。因看會,見妝鬼臉被驚嚇。兩眼黑睛翻向里,白睛翻向外,視物微覺一線。諸醫(yī)不能治,求治于余。
余曰∶此子曾出痘疹否?對曰∶未。俟出痘疹可治。逾月,痘疹盛行,其子發(fā)熱,似有將出之幾,其家果召余治。以綿胭脂將水泡出汁,慢火熬成膏,涂兒兩眼泡上下。一日涂兩次,直至痘疹收靨后,其眼復舊。
夫小兒疳病,由乳母寒熱失理、動止乖違、飲食無節(jié)、甘肥過度、喜怒氣亂、醉飽勞傷使乳兒者,故成疳病。又因久吐之后、久瀉之后、久痢之后,以致久渴、久汗、久熱、久瘧、久嗽、下血、久瘡之后,皆能亡失津液,并成疳病。錢氏云∶疳皆脾胃傷、亡津液之所作也。
凡養(yǎng)小兒宜戒敬,酒肉油膩偏生;生冷硬物涼水漿,不與自無疳癖病。
消疳湯 治小兒m.jfsoft.net.cn/jianyan/大便色疳白,小便混濁,或澄之如米泔,此疳病也。
山楂肉 白芍(炒) 黃連(姜汁炒) 白茯苓(去皮) 白術(去蘆) 澤瀉(各一錢) 青皮(四分)甘草(生,三分)
上銼一劑,姜棗水煎。
消疳丸 治五疳皮黃肌瘦,發(fā)直尿白,肚大青筋,好食泥、炭、茶、米之物,或吐或瀉,腹內(nèi)積塊,諸蟲作痛。
蒼術(米泔浸炒) 陳皮 濃樸(姜汁炒) 枳殼(面炒) 檳榔 神曲(炒) 山楂(去子)麥芽(炒) 三棱(煨) 莪術(煨) 砂仁 茯苓(去皮) 黃連(炒) 胡黃連 蕪荑仁 蘆薈 使君子(去殼)
上各等分為末,使君子殼煎湯,泡蒸餅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清米湯化下。
肥兒丸 消疳化積,磨癖清熱,伐肝補脾,進食殺蟲,潤肌膚、養(yǎng)元氣。
人參(三錢半) 白術(去蘆) 茯苓(各三錢) 黃連(姜炒,三錢半) 胡黃連(五錢) 使君子(去殼,四錢) 神曲(炒) 麥芽(炒) 山楂肉(各三錢半) 甘草(炙,二錢) 蘆薈(三錢半,碗盛,泥封固,置坑中,四面煨透用)
上為末,黃米糊為丸,米湯化下;蜃魍,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湯下?磧捍笮〖訙p。
快活丸 治小兒下痢疳病,皮膚瘦削、骨露如柴、肚大青筋、小便濁、睡臥躁亂、神氣昏沉。常服,健脾化積、進食肥肌,其效如神。
蒸餅 面一斤,作餅子十六個,每一個重一兩,予開一竅,取出餅屑,入青礬五分,仍以餅屑填緊,外以濕紙包固,炭火內(nèi) ,透干取出,候冷用之。
上為細末,別以肥小棗用米泔水浸,經(jīng)一宿,飯上蒸熟,去核、皮,爛杵如糊,同前餅末杵勻為丸,如黍子大。每服三五十丸,不拘時,清米湯送下;或研化,米湯調(diào)服亦可。
蘆連消疳丸 治小兒生疳、痞塊發(fā)熱、肚脹,壯脾胃、消飲食、清肝火、磨積塊。
蘆薈 胡黃連 宣黃連(酒炒,各五錢) 白術(米泔浸,焙) 白茯苓(去皮) 當歸(全身用酒洗,各一兩) 白芍(酒炒,八錢) 人參 神曲(炒。各六錢) 使君子(去殼曬干) 山楂肉(各七錢) 蕪荑(炒) 檳榔(各五錢) 大甘草節(jié)(去粗皮,主用四兩)
上為細末,湯泡蒸餅打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臨晚米湯送下;驘捗蹫橥瑁琮堁鄞。每晚噙化一丸,或米湯下,或酒亦可。
一小兒肝疳、白膜遮睛;筋疳瀉血;腎疳,身瘦瘡疳;骨疳,喜臥冷地。又治胃怯不言,解顱并年長不能行者。用六味丸各等分,煉蜜丸,久服神效。(方見補益。)
一小兒,四肢消瘦、肚腹脹大、行步不能,頗能飲食、作渴發(fā)熱、去后臭穢,此脾臟傷也。用異功散(方見補益)、肥兒丸調(diào)理而安。
一小兒,面色痿黃、眼泡微腫、作渴腹脹、飲食少思、腹中一塊或移動、小便澄白、大便不實,此脾疳之患。用四君子(方見補益) 加山梔、蕪荑、肥兒丸而愈。
一小兒,尿濁如米泔。余以江南做酒小曲炒為末,酒調(diào)下。三服愈。
錢仲陽云∶癖塊者,僻于兩脅;痞結(jié)者,否于中脘。此因乳哺失調(diào),飲食停滯,邪氣相搏而成;蛉槟噶鵼in七情所致,古人多用克伐。痞癖既久,飲食減少,脾氣必虛,久而不愈,必先以固胃氣為主,使養(yǎng)正則積自 除。若欲直攻其結(jié),不唯不能善消,抑且損其脾土。凡脾土虧損,必變癥百出矣,當參各類及隨兒癥而主治之。若癖塊日久,元氣脾胃俱虛,宜朝服補中益氣湯,夕服千金消癖丸,間與混元丹,兼服治之,獲效者多矣。癖者,生于皮里膜外也。
凈腑湯 治小兒一切癖塊、發(fā)熱口干、小便赤、或泄瀉。
柴胡 白茯苓(去皮) 豬苓 澤瀉 三棱(醋炒) 莪術(醋炒) 山楂(去核,各一錢) 黃芩 白術(去蘆) 半夏(姜制) 人參(各八分) 胡黃連 甘草(各三分)
上銼一劑,姜棗煎服。
肥兒丸 治癖如神(方見疳疾。)
千金消癖丸 治小兒癖疾、積塊,有殊效。
蘆薈 阿魏(另為糊) 青黛 木香 濃樸(姜炒) 檳榔 陳皮(去白穣,各一錢) 麥芽(炒,四錢)使君子(去殼) 胡黃連 山楂肉 香附(水浸) 三棱(醋炒) 莪術(煨,醋炒,各二錢) 水紅花子(微炒) 神曲(炒。各四錢)
人參(去蘆) 茯苓(去皮) 白術(去蘆,各三錢) 甘草(炙,一錢)
上為末,將阿魏一錢,白水和面打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四五十丸,米飲、白湯吞下。
益兒餅 治小兒癖疾。
水紅花子 使君子(去殼) 山楂肉(各五錢) 白術(去蘆,四錢) 檳榔(一錢半) 木香(一錢)
神曲(炒,二錢半)
上為末,入黃蠟、面,水和作煎餅吃。
至寶丸
真阿魏(二錢) 蘆薈 天竺黃 胡黃連 雄黃 穿山甲(炒) 沉香 白草烏(泡) 砂 沒藥(各二分)
上為極細末,用好酒和成一塊,入銅鍋內(nèi),再入酒半茶鐘,熬成膏。勿令火大,恐傷藥方,量可丸取出。
丸如豌豆大,每丸黃酒送下。十歲以上,服二丸,臨臥時服。待其自然汗出,三日服一次。重者,五七服,輕者,二三服,熱即退、塊亦消。須要忌口。如服后熱不止,可后服金花丸;如羸弱不進食者,可先服平胃散。
癖疾方
麝香(二分) 全蝎(去毒) 斑蝥(去頭、翅、足) 紅娘子(去頭、尾、足翅,女人用、男子去)阿魏 蠓蟲(去足翅) 血竭 雄黃 砂 蘆薈 木香 當歸尾(酒浸) 三棱(醋煮) 莪術(醋煮)香附米(炒) 白豆蔻(去皮) 蘿卜子(炒,各一錢)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或酒、或溫水下。壯盛者可服。
癖疾方
蘆薈(五分) 阿魏(五分) 急性子(即小桃紅子) 水紅花子(一錢) 黑白牽牛(共一錢) 猴(燒灰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分,黃酒送下,三帖全好。
癖疾方
牛黃(四分) 雄膽(四分) 血竭(一錢) 蘆薈(四分) 爐甘石(五分) 天竺黃(五錢)黃蠟(五錢) 凈皮硝(一兩) 蜂蜜(四兩)
上將蠟化開,與蜂蜜一處,滾熟住火,傾入細瓷碗內(nèi),涼冷后,將群藥為細末,方入蜜蠟內(nèi)攪勻。每日常 服。先服用箸頭蘸吃,后多服不怕,十日全消。忌醋冷油膩之物。
又方
上三味為細末,入桃仁,水煮一炷香。水滾時,陸續(xù)入皮硝半斤,香盡硝亦盡,止食桃仁亦好。
清香散 治癖疾生牙疳、潰爛臭穢。
乳香 沒藥 孩兒茶 輕粉(炒) 象皮(炒灰) 象牙(焙黃) 紅褐(炒灰) 珍珠(焙黃)海巴(焙干,各等分)
上為細末,搽患處,立時痛止,生肌如神。
桃花散 治癖氣上攻,牙腮腐爛。
桃花信一塊,桑柴火內(nèi)燒紅,淬入細茶濃鹵內(nèi)。如此七次,去信,將茶鹵入雄黃一塊,研末入鹵內(nèi),用雞 翎頻掃患處。止痛生肌,立時見效。
克堅膏 專治小兒癖塊、發(fā)熱羸瘦。
木鱉子 穿山甲 川烏 甘遂 甘草 當歸 上各八錢,先用真香油一斤入鍋內(nèi),將前藥熬成灰,濾去渣,再慢火熬,滴水不散,方下黃丹八兩,熬滴水成珠,方下細藥入內(nèi),再不見火 蘆薈 阿魏 硼砂 皮硝 水紅花子(各五錢) 砂(三錢) 麝香(一錢)
上為細末,入內(nèi)攪勻不熬,攤為膏藥。貼時,先用皮硝 水洗皮膚,以膏貼癖。二三日后,覺肚內(nèi)疾作疼,四五日發(fā)癢,糞后有膿血之物是其驗也。
抓癖膏 (李滄溪傳) 香油(半斤) 桐油(半斤) 生豬腦子(半斤) 男子血余(灰水洗凈,不拘多少) 桃仁(四兩) 白蠟(四錢)
上俱下鍋內(nèi),文武火熬的腦子盡,用布絹濾去渣,次下飛過黃丹十四兩,熬成膏,待溫下∶胡黃連、香白 芷、蘇木、紅花、三棱、莪術(各三錢)、當歸尾、 砂(各五錢)、麝香(一錢半)。各為細末,照分兩重 羅,入前膏內(nèi)攪勻收貯。勿令泄氣。如有積塊,先用皮硝煎水洗患處,令凈,次用生姜擦之,方用絹帛攤藥貼 上;貼后,用熱鞋底炙熱熨之五七十遍,覺內(nèi)熱方可。如貼后,癖即消縮如神。
灸法 穴在小兒背脊中,自尾 骨將手揣摸脊骨兩傍有血筋發(fā)動處兩穴。每一穴用銅錢三文壓在穴上,用艾炷安孔中,各灸七壯。此是癖之根,貫血之所。灸之,瘡即發(fā),即可見效。灸不著血筋,則瘡不發(fā),而不效矣。
化癖如神散 治痞塊積聚。
蟾酥 黃蠟(各二錢) 羚羊角 牛黃(各五分) 麝香(三分) 巴豆肉(一錢) 砂 冰片(各一分)
上為末,丸如菜子大。每用一丸,用扁頭針,或患處刺破皮入之,用膏藥貼上。一伏時揭起,其癖化膿血 出盡,服調(diào)理脾胃藥。
一小兒,患痞癖,服檳榔、蓬術、枳實、黃連之類,痞益甚。余曰∶此脾經(jīng)血虛痞也,不可克伐。遂用六君子加當歸數(shù)劑,胃氣漸復,諸癥漸愈;乃朝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夕用異功散加當歸、芍藥而愈。
(方見補益。)
小兒諸熱辨例∶
傷寒熱∶手足梢冷,發(fā)熱惡寒而無汗,面色青慘而不舒,左額有青紋。
傷風熱∶手足梢微溫,自汗,面赤而光。
傷食熱∶目泡腫,右額有青紋,身熱而頭額、腹肚尤甚,夜熱晝涼,面黃,或吐痢腹疼。
驚風熱∶面色青紅,額正中有青紋,手心有汗,時作驚惕,手脈絡微動而發(fā)熱。
風熱∶身熱,倍能食,唇紅頰赤,大小便秘。
潮熱∶如水之潮,依時而至。
變蒸熱∶身體上下而蒸熱,上氣虛驚,耳熱微汗,唇上下有白泡,狀如珠子。重者,身熱脈亂、腹痛啼叫、不能乳食、或吐 。周歲以后,無此癥也。
潮熱,發(fā)渴有時;驚熱,顛叫恍惚;夜熱;夕發(fā)且止;余熱,寒邪未盡;食熱,肚背先熱;疳熱,骨蒸盜汗;背熱,一向不止;煩熱,心躁不安;積熱,頰赤口瘡;風熱,汗出身熱;虛熱,困倦少力;客熱,來去不定;癖熱,涎嗽飲水;寒熱,發(fā)如瘧狀;血熱,辰巳時發(fā);疹熱,耳鼻尖冷。諸熱得之,各有所歸,其間有三兩癥交互者,宜隨其輕重而治之。
諸熱為病者,宜清熱也。
大連翹飲 治小兒傷風感冒,發(fā)熱。痰壅、風熱、丹毒腫痛、頸項有核、腮赤癰癤、眼目赤腫、口舌 生瘡、咽喉疼痛、小便淋瀝、胎毒痘疹余毒、一切熱毒并治。
連翹 瞿麥 滑石 車前子 牛蒡子 赤芍 梔子 木通 當歸 防風(各四分) 柴胡 黃芩 荊芥(各一錢二分) 蟬蛻(五 分) 甘草(一錢六分)
上銼,竹葉十個、燈芯十莖,水煎,不拘時溫服。風痰熱變蒸加麥冬;實熱、丹熱加大黃;胎熱、瘡疹余毒加薄荷葉;癰癤熱毒加大黃、芒硝。
五;镜 治小兒壅積熱毒,唇口腫破生瘡、牙根出血、口臭頰赤、咽干煩躁、或痘疹余毒未解、或頭目身體多生瘡癤。
犀角 桔梗(去蘆) 生地黃(酒洗) 赤茯苓(去皮) 牛蒡子(微炒,各五錢) 樸硝 連翹 玄參(黑者) 粉草(各六錢) 青黛(二錢,研極細)
上為末,煉蜜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兼有驚,加朱砂為衣。
感冒者,宜發(fā)散也。
惺惺散 治外感風寒,鼻塞、痰嗽、發(fā)熱
人參 白術 白茯苓 桔梗 栝蔞根 細辛 甘草 薄荷
上銼,水煎服。
羌活膏 治小兒風寒外感,驚風內(nèi)積,發(fā)熱喘促、咳嗽痰涎、潮熱搐溺,并痘疹初作。
人參 白術 獨活 前胡 川芎 桔梗 羌活 天麻(各五錢) 薄荷(各三錢) 地骨皮(二錢)甘草(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姜湯研化下。
一小兒八歲;紓^疼身痛、發(fā)熱口干、面赤無汗。諸醫(yī)以傷寒治之,百藥罔效。已經(jīng)旬日,袖手待斃。余以龍腦安神丸一服,其汗如雨即瘥。
一小兒外感風邪,服表散之劑,汗出作喘,此邪氣去而脾肺虛也。用異功散而汗、喘止;再劑而乳食進。
一小兒沉默昏倦、肢冷驚悸、其紋如弓之向里,此屬胃氣虛而外感寒邪也。先用惺惺散以解外邪、調(diào)胃氣,諸癥頓愈。但手足逆冷,又用六君子湯調(diào)補元氣而安。(異功散、六君子湯俱見補益。)
傷食者,宜消導也。
萬億丸 治小兒乳食生冷所傷,發(fā)熱肚脹諸癥。(方見通治。)
消食丸 治小兒宿食不消。(又名消乳丸。)
砂仁 陳皮 三棱(炒) 神曲(炒) 麥芽(炒,各五錢) 香附(炒,一兩) 加白術(炒、五錢)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麻子大。食后白湯送下,大小加減。
消食餅 治小兒時常傷食,皮黃肌瘦、肚大腹脹。用此焦餅,令常服之。
蓮肉(去皮) 山藥(炒) 白茯苓(去皮) 神曲(炒) 麥芽(炒) 扁豆(炒)
上各等分為末,每四兩入面一斤,水同和,烙焦餅用。
一小兒傷寒嘔吐、發(fā)熱面赤。服消導清熱之劑,飲食已消,熱亦未退。余以為胃經(jīng)虛血,用六君、升麻、柴胡,四劑而痊。
一小兒十四歲。傷食發(fā)熱,服消導丸,胸腹膨脹、發(fā)熱作渴,此脾氣復傷也。先用四君、升麻、柴胡,飲食漸進;用補中益氣湯而愈。后因勞心發(fā)熱少食,用四物、升麻、柴胡而愈。
一小兒傷食發(fā)熱、抽搐、嘔吐、喘嗽,屬脾肺虛、氣虛有熱,用六君、炒黑黃連、梔子而愈。(上方俱見補益。)
腹脹者,脾胃氣虛也。
消脹散 治小兒腹脹。
蘿卜子(炒) 蘇梗 干葛 陳皮 枳殼(各等分) 甘草(少許)
上銼,水煎服。食少者,加白術。
一小兒傷食腹脹,胸滿有痰。余用異功散而痊。后復傷食,腹脹作痛,或用藥下之,痛雖止而脹益甚,更加喘粗,此脾氣傷而及于肺也。用六君加桔梗調(diào)補而痊。
一小兒停食,服通利之劑,作嘔腹脹。此脾胃復傷也。
用補中益氣湯而愈。(上方俱見補益。)
嘔吐者,乳食傷胃也。
定吐飲 治吐逆,投諸藥不止,服此神效。
半夏(湯泡透切片,焙干為末,二兩) 生姜(洗凈,和皮一兩) 薄桂(去粗皮銼,三錢)
上姜切作小方塊,如綠豆大,同前半夏和勻,入小鐺內(nèi),慢火順手炒。令香熟帶干,方下桂再炒勻,微有香氣,以紙攤開地上去火毒,候冷,略播去黑焦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空心,少與緩服。
定吐紫金核 治嘔吐。
丁香 木香 藿香 半夏(姜湯泡七次) 人參(去蘆) 白術(去蘆,各一錢)
上為末,姜汁打糊為丸,如棗核大,用沉香、朱砂各一錢為衣,陰干。每用一丸,用棗一枚去核,放藥丸在內(nèi),姜片夾,濕紙裹,灰火內(nèi)煨熟,去姜紙,嚼吃,用米飲壓之。
一小兒傷食,發(fā)熱面赤、抽搐嘔吐、氣喘吐痰,此飲食傷脾、肺氣虛弱所致。用六君子湯、炒黑黃連、山梔各二分,一劑而愈。(方見補益。)
泄瀉者,乳食傷脾也。
參苓白術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力、中滿痞噎、心中氣喘、嘔吐泄瀉。此藥中和不熱,久服養(yǎng)氣育神、醒脾悅色、順正辟邪。
人參 白術(炒) 茯苓(去皮) 山藥(炒) 甘草(炙,各二錢) 蓮肉(去心)、白扁豆(一錢半,姜汁浸炒) 薏苡仁(炒) 砂仁 桔梗(去蘆,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棗湯調(diào)下。量兒歲數(shù)加減。
啟脾丸 消食止瀉、止吐消疳、消黃消脹、定腹痛、益脾健胃。
人參 白術(去蘆,炒) 白茯苓 山藥(炒) 蓮肉(各一兩,去心) 山楂肉 陳皮 澤瀉 甘草(炙,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米湯下,或米湯研下服亦可。小兒;紓,服之立愈。
一方 益元散加白術末一兩,每服一二錢,米湯調(diào)下,止小兒泄瀉殊效。
一方 止治溏瀉,用柿餅燒熟食之即止。
治小兒水瀉不止 五倍子為細末,陳醋調(diào)稀,熬成膏,貼臍上即止。
水瀉痢疾方 生姜(四兩) 真香油(四兩) 黃丹(二兩)熬成膏藥貼臍,立效。
一小兒飲食后即瀉,先用六君子、升麻、神曲、山楂而止;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而痊。后吐瀉腹痛,用保和丸二服,又用異功散調(diào)補脾氣而安。
一小兒傷食,作瀉腹脹、四肢浮腫、小便不利,先用五苓散(方見中暑)加木香,旬余,諸癥漸退;又用五味異功散為主,佐以加減腎氣丸,又旬日,二便調(diào)和,飲食漸進,浮腫旋消,乃用異功散調(diào)理而安。
一小兒因驚久瀉,面色青黃,余謂肝木勝脾土也。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子母俱服而愈。
一小兒久瀉兼脫肛、小腹重墜、四肢浮腫,面色痿黃、時或兼青,諸藥到口即嘔吐。審乳母,憂郁傷脾,大便不實。先用補中益氣湯、五味異功散及四神丸調(diào)治其母,不兩月,子母俱愈。(上方俱見補益。)
上吐下瀉者,脾胃俱傷也。
白術散 治吐瀉,或病后津液不足,口干作渴,和胃生津,止瀉痢,將欲成慢驚風者。
人參(去蘆) 白術(去蘆) 茯苓(去皮) 藿香 木香 干葛 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劑,水煎服。若小兒頻頻瀉痢,將成慢驚,加山藥、扁豆、肉豆蔻(煨,各一錢) 姜一片,水煎服;若慢驚已作,加細辛、天麻(各一錢)、全蝎(三個)、白附子(八分、煨);若冬月,小兒吐蛔,多是胃寒、胃虛所致,加丁香三粒;如胃虛不能食而大渴不止者,不可用淡滲之藥,乃胃中元氣少故也,以此湯補之,加天花粉;若能食而渴者,白虎湯加人參;如中氣虛熱,口舌生瘡,不喜飲冷,服之即效。
燒針丸 治小兒吐瀉。
黃丹 朱砂 白礬(枯過)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黃豆大。每服三四丸。戳針尖上燈焰上燒過,涼,米泔研爛調(diào)服。瀉者食前,吐者無拘時。外用綠豆粉,以雞子清作膏。如吐,涂兩腳心;如瀉,涂囟門上。止則去之。
又方 治吐瀉。四君子東加藿香、陳皮,一劑而愈。
助胃膏 治元氣、脾胃虛弱,吐瀉不止,不思飲食及久瀉虛寒。
人參 白術(去蘆) 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一錢半) 白豆蔻(去殼) 木香 山藥(炒,五錢)肉豆蔻(面包煨,捶去油,二個) 砂仁(炒,二十個) 丁香 官桂 藿香(各三錢) 陳皮(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米湯化下。
秘方 治小兒水瀉。白礬、黃丹各五錢,用蔥白搗爛,涂臍上即止。
治小兒吐瀉 小丁香,陳皮(各等分)。水煎溫服。
一小兒數(shù)歲間,每停食,輒服峻利之藥,后肚腹膨脹、嘔吐泄瀉。先用六君子湯,諸癥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而安。
一小兒腹脹,飲食后即瀉,手足逆冷,此脾氣虛寒也。先用人參理中丸,后用六君子湯而愈。
一小兒吐瀉乳食,色白不化,露睛氣喘,此脾肺不足、形病俱虛也。先用異功散加桔梗、柴胡頓愈;再用補中益氣湯而安。
一小兒因驚吐瀉腹脹,先用六君、木香、柴胡治之稍可;又以五味異功散而愈。后因驚搐痰甚,或用鎮(zhèn)驚化痰之藥,倦怠不食而泄益甚。先用異功加木香、鉤藤,四劑而愈。(方俱見補益。)
一小兒面黃肌瘦、泄瀉無度、腹脹如鼓、不思飲食,百藥不效。余教用好生白術,酒磨濃汁,以溫酒調(diào),空心服,二三日即愈。
東垣云∶白者,濕熱傷氣分;赤者,濕熱傷血分;赤白相雜,氣血俱傷也。
痢疾者,腹中實積也。
萬億丸 (方見通治。) 治小兒下痢赤白、腹痛初起者,一服即愈。
一方 治小兒痢。用雞子一個,冷水下鍋煮一沸,取出,去白用黃研碎,以生姜汁小鐘半鐘和勻,與兒食。忌茶。
姜茶煎 治痢疾腹痛,不問赤白冷熱,皆可用之。
老生姜(切片、三錢) 細茶(三錢) 用新汲水煎服。
一方 用生姜、細茶、連根韭菜,三味同姜汁酒調(diào),立止。
仙梅丸 治痢疾發(fā)熱發(fā)渴者。
細茶 烏梅(水洗則去核,曬)
上為末,用生蜜揭作丸,彈子大。每一丸,水冷熱隨意化下。
鐵門拴 治赤白痢疾、五種泄瀉。
文蛤(炒黃色,一兩) 白礬(半生半 ,共三錢) 黃丹(二錢)
上為細末,黃蠟一兩,熔化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大人十五丸,小兒五七丸,茶一錢、姜二錢煎湯下。
瀉痢方 五倍子炒黃色為末,烏梅肉水浸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白痢,冷米湯下;赤痢,姜湯下;水瀉,冷水下。
水瀉痢疾方 飛白礬(一錢)、丁香(五分)。共為末,水瀉白水下,痢疾黃酒下。
石蓮散 治小兒禁口痢,嘔逆不食神效。
石蓮肉(炒去心)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陳倉米飲調(diào)下。如嘔,加生姜汁二匙同服。一方,山藥末半生半炒,米飲調(diào)下。
香連丸 黃連(十兩,用吳茱萸五兩,水拌濕,入瓷器,頓滾湯中半日,炒焦黑) 木香(二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白湯下。
固腸丸 治紅白痢,日久不止。
黃蠟(一兩) 黃丹(一兩,水飛) 共化一處為丸,如黃豆大。每服三丸。紅痢甘草、白痢干姜、紅白痢甘草、干姜湯下,空心服。
治水瀉痢疾 用鳳眼草蜜水炒,為細末,每服一錢。水煎,空心服,立止。
一小兒患痢脫肛,色赤或痛,用補中益氣湯送香連丸而愈。后傷食作瀉,復脫肛不入,仍用前湯,更以蓖麻仁研,涂頂門而愈。
一小兒患痢,口干發(fā)熱,用白術散煎與恣飲,時與白術散送下香連丸而安。
一小兒久痢,里急后重,欲去不去,手足并冷,此胃氣虛寒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補骨脂、倍升麻、柴胡而愈。
瘧者,膈上痰結(jié)也。萬億丸(方見通治。)
芫花散 治小兒瘧疾。
芫花根為末,每用一二分,三歲兒用三分。以雞子一個,去頂入末攪勻,紙糊頂口,外用濕紙裹,灰火煨熟,嚼吃。
天靈散 天靈蓋燒存性,為細末。每服五匣,黃酒調(diào)下立止。
消癖丸 治瘧母、停水結(jié)癖、腹脅堅痛。
芫花(炒) 朱砂(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十丸,棗湯送下。
祝由科 治瘧疾不愈。咒曰∶吾從東方來,路逢一池水,水里一條龍,九頭十八尾,問伊芳食甚的,只吃瘧疾鬼。上念一遍,吹在果子上,念七遍在上。令病患于五更雞犬不聞時,面東而立食訖,于靜室中安睡。
忌食瓜果葷肉熱物。此法十治八九,無藥處可以救人。果者,謂桃、杏、棗、栗之類。
一小兒先因停食腹痛,服峻厲之劑,后患瘧,日晡而作。余以為元氣下陷。欲治,以補中益氣湯。不信,泛行清熱消導,前癥益甚,食少作瀉。余朝用前湯,夕用異功散加當歸,月余而愈。
一小兒每午前先寒后熱,不久愈。用六君子加炮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旬余而安。(方見補益。)
咳嗽者,肺傷風也。
參蘇飲 治小兒四時感冒、發(fā)熱頭痛、咳嗽喘急、痰涎壅盛、鼻塞聲重、涕唾稠粘、及內(nèi)傷外感、一切發(fā)熱喘嗽。
紫蘇 陳皮 前胡 桔梗 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去皮) 干葛 枳殼(麩炒,各等分) 甘草 人參(二味減半) 木香(少許)
上銼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服。若肺實有邪,去人參,加黃芩、桑白皮、杏仁。
參花散 治咳嗽發(fā)熱、氣喘吐血。
人參 天花粉(各等分) 為末,每服五分,蜜水調(diào)下。
蜜梨噙 治咳嗽喘急。
甜梨一個,刀切勿斷,入蜜于內(nèi),面裹,灰火煨熟,去面吃梨愈。
一方 治小兒喉中痰壅喘急。用巴豆一枚,去殼搗爛,作一丸,以棉花包裹,男左女右,塞鼻中,痰即墜下而愈。
一方 治傷寒潮熱痰咳(男婦小兒皆可用。)
郁金(三錢) 石膏(一兩, 過。)上共為末,每服二三匙,清茶送下。
一小兒傷風,咳嗽發(fā)熱,服解表之劑,加喘促出汗。余謂脾肺氣虛,欲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補之。
不信,乃自服二陳、桑皮、枳殼,而發(fā)搐痰壅,仍用前藥加鉤藤鉤而痊。
喘急者,痰氣盛也。
一捻金 治小兒風痰吐沫、氣喘咳嗽、肚腹膨脹、不思飲食。小兒肺脹喘嗽,多人看作風喉;大黃、檳榔、二牽牛,人參分兩等求;五味研成細末,蜜水調(diào)量稀稠;每將一字下咽喉,不用神針法灸。
上其癥,肺脹喘滿,胸高氣急,兩脅搖動、陷下作坑,兩鼻竅張、悶亂嗽渴,聲嘎不鳴,痰涎涌塞,俗云馬脾風。若不急治,死于旦夕也。
治小兒喉中痰壅喘甚 用巴豆一粒搗爛,作一丸,以棉花包裹,男左女右塞鼻,痰即墜下,效。
一小兒患喘,服發(fā)汗之劑,汗出而喘益甚。用異功散頓愈;又用六君子湯而痊愈。(方見補益。)
一小兒有哮病,其母遇勞即發(fā),兒飲其乳亦嗽。用六君子、桔梗、桑皮、杏仁治之,母子并愈。
(方見補益。)
小兒初生,宜先濃煎黃連甘草湯,急用軟絹或絲綿包指蘸藥,摳退場門中惡血。倘或不及,即以藥湯灌之,待吐出惡沫,方與乳吃。令出痘亦稀,諸毒瘡亦少。
一初生三五月,宜繃縛令臥。勿豎頭抱出,免致驚癇。
一乳與食,宜相遠,不宜一時混吃,令兒生疳癖痞積。
一宜用七八十歲老人舊裙,舊襖改作小兒衣衫,真氣相滋,令兒有壽。富貴之家,切不宜新制 絲綾羅氈絨之類與小兒穿,不唯生病,抑且折福,必致夭殤。
一小兒生四五個月,止與乳吃;六個月以后,方與稀粥哺之;周歲以前,切不可吃葷腥并生冷之物,令兒多疾。若待二三歲后,臟腑稍壯,才與葷腥方好。
延生第一方 小兒初生,臍帶脫落,收置新瓦上,用炭火四圍燒,至煙將盡,放土地上,用瓦盞之類蓋之存性,研為細末;預將朱砂透明者為極細末,水飛過,臍帶若有五分重,朱砂用二分五厘,生地黃、當歸身煎濃汁一二蜆殼,調(diào)和前兩味,抹兒上 間及乳母乳頭上,一日之內(nèi),晚至盡;次日,大便遺下穢污濁垢之物,終身永無瘡疹及諸疾,生一子則得一子,十分妙法也。
滌穢免痘湯 用練樹子一升,至正月初一日子時,父母只令一人知,將練子煎湯,待溫,洗兒全身頭面上下,以去胎毒。洗后,不出痘疹。如出亦輕,或只三五顆而已。
一方 用五六月間收絲瓜小小蔓藤陰干,約重二兩半收起,煎湯洗。
一方 用葫蘆上藤蔓,如前法亦可。
稀痘萬金丹 治嬰兒未出痘時,胎毒在臟腑,因時氣而發(fā)也。如在春秋二分,每服一丸,使痘毒漸消,出時稀少。如遇出痘時氣,身一發(fā)熱,即磨服一丸,毒從大便而出。若有黑陷倒靨,化下一丸,即起死回生。如痘出至七日,若服,恐泄元氣。修合者不可加減,以取不效。
麻黃根 升麻(各一兩半) 羌活 樺皮 茜草根 栝蔞根 鼠粘子(炒) 天麻 連翹(各m.jfsoft.net.cn/shouyi/一兩)當歸 芍藥 川芎(各七錢)
上銼作片,用水五升,煎至半升,去渣,入銀器內(nèi),以湯頓成膏,入煉蜜少許,調(diào)勻,入后藥∶
朱砂(五錢)、 冰片、雄黃(各五分)、蝦蟆灰(一錢半)、麝香(七分)、全蝎(十四個,炙)。上為末,入前藥和勻,分作十丸,以蠟封之,如彈子大,臨時用豬心血、或兔血調(diào)勻,熱酒調(diào)下,溫服。
凡初生小兒,口 并牙根生白點,名馬牙,不能食乳。此與鵝口不同,少緩即不能救,多致夭傷。
急用針縛箸頭上,將白點挑破出血,用好京墨磨薄荷湯,以手指捻母油頭發(fā)蘸墨遍口 擦之。勿令乳食。
待睡一時,醒方與乳食,再擦之。
小兒不時變蒸,變者,異常也,蒸者,發(fā)熱也,所以變換五臟、蒸養(yǎng)六腑,須要變蒸多變,氣血方榮,骨脈始長,情性有異,則后來出痘輕可。凡變蒸,不宜服藥。或因傷食、因傷風、因驚嚇等項夾雜,相值而發(fā),令人疑感,亦須守候一二日,俟病勢真的,是食則消食,是風則行痰,是驚則安神。若變蒸而妄投藥餌,則為藥引入各經(jīng),癥遂難識,而且纏綿不脫,反藥有所誤也。
一小兒月內(nèi)發(fā)搐鼻塞,乃風邪所傷。以六君子東加桔梗、細辛,子母俱服;更以蔥頭七莖、生姜一片,細擂攤紙上,合置掌中,令熱急貼囟門,少頃,鼻利搐止。
一小兒未盈月發(fā)搐嘔乳、腹脹作瀉,此乳傷脾胃。用五味異功散加漏蘆,令母服之,兒亦服匙許,遂愈。
胎熱胎寒者,稟受有虧也。
胎熱∶小兒生下,面赤、眼間口中氣熱、焦啼煩躁。
甘草(一錢) 黑豆(二錢) 淡竹葉(五個)
上銼一劑,燈草七莖,水煎,頻頻少進,令乳母多服。
胎寒∶母孕時受寒,兒生下面色青白、四肢厥冷、大便青黑、口冷腹痛、身起寒栗。
當歸(炒) 黃耆(蜜炒) 桂心 黃芩(炒) 細辛 龍骨(細研) 白芍(煨,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匙,以乳汁調(diào)下。
臍風撮口者,胎元有毒也。
臍風∶多因斷臍之時,被風濕所乘,或者胎元稟有熱毒,則兒下胎時,視按其臍,必硬,直定有臍風,必自臍發(fā)出一道青筋,行肚則分兩岔。行至心者必死。于青筋初發(fā),急用燈芯點油燃于燈上,自青筋頭并岔行盡處燎之,以截住,不致攻心;更以外灸中脘三壯,內(nèi)服萬億丸一二粒,以泄其胎毒也。
五通膏 治小兒臍風撮口。
生地黃 生姜 蔥白 蘿卜子 田螺肉(各等分)
上件共搗爛,搭臍四圍一指濃,抱住一時,有屁下泄而愈。
治小兒斷臍不如法,七日內(nèi)有風出,用直僵蠶二三條,炒去絲,為末,蜜調(diào),敷口或乳頭上、帶下亦可。
香螺膏 治臍風腫硬如盤。
田螺三個,入麝少許,搗爛,搭臍上,須臾,再易,腫痛立消。
宣風散 初生小兒,臍風撮口、多啼不乳、口出白沫。
全蝎(二十八個,頭尾全者,去毒,用酒炙,為末) 麝香(一字,另研。)
上同和勻細末,每用半字,金銀煎湯調(diào)服。
撮口∶由胎氣挾熱,風邪入臍,毒流心脾之經(jīng),故令舌強唇青、聚口啼哭不得,當視其齒根之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狀,急以溫水蘸青綿布裹指,輕輕擦破,即開口便安。甚者,用牛黃二分,將竹瀝調(diào),滴入口即愈。
胎驚夜啼者,邪熱乘心也。
胎驚宜鎮(zhèn)驚散 治小兒在胎受驚,故生下來盈月而驚也。
朱砂(研細入) 牛黃(少許) 取豬乳汁調(diào)稀,抹入口中,加麝香少許尤效。
夜啼宜花火膏 治邪熱相乘,焦躁夜啼。
燈火三顆,以乳汁調(diào),抹兒口,或抹母乳上,令兒吮之。
一方 用燈芯燒灰,敷乳上,令兒吮之。
一方 加朱砂,共研末,用白蜜調(diào),待兒睡,抹兒口內(nèi)。
蟬花散 治小兒夜啼不止,狀若鬼祟。
蟬蛻七個,下半截為細末,用薄荷湯調(diào)入,好酒少許,食后服;蛘卟恍牛瑢⑸习虢貫槟,依前法服,復啼如初。古人立法,莫知其妙。小兒觸犯禁忌而夜啼者,宜醋炭熏,服蘇合香丸。
一方 用火柴頭一個,長四五寸,削平,面用朱砂寫云∶撥火杖、撥火杖、將來作神,將捉著夜啼鬼,打殺不要放,急急如律令。
小兒夜啼不止,將朱砂書“甲寅”二字,貼床頭即止。
中惡天吊者,冒犯邪氣也。
中惡宜辟邪膏 治小兒卒中惡毒,心腹刺痛、悶亂欲死等癥。
降真香 白膠香 沉香 虎頭骨 鬼臼 龍膽草 人參 白茯苓(各五錢)
上為細末,入雄黃半兩、麝香一錢,煉蜜為丸,乳香湯下。
天吊宜鉤藤散 治小兒天吊、潮熱。
鉤藤 人參 犀角(各五錢) 全蝎 天麻(各二錢半) 甘草(炙一錢半。)
上銼一劑,水煎服。
鵝口、口瘡者,胃中濕熱也。
牛黃散 治小兒口中百病,鵝口口瘡、重 不能吮乳及咽喉腫塞、一切熱毒。
牛黃 冰片 硼砂 辰砂(研,各一分) 雄黃 青黛(各二分) 牙硝(一分半) 黃連(末八分) 黃柏(末八分)
上共入乳缽內(nèi)研勻,每用少許,敷入口內(nèi)。
瀉心湯 治小兒口瘡。凈黃連為細末,蜜水調(diào)服。
一方 治小兒白口瘡。用黃丹、巴豆仁同炒焦,去豆用丹,摻口瘡上立愈。
重舌、木舌者,脾經(jīng)實火也。(附弄舌。)
重舌,乃舌下生舌也。宜當歸連翹湯 治小兒心脾有熱,舌下有形如舌而小者,名曰重舌,及唇口兩傍生瘡。
歸尾 連翹 白芷(各三錢) 大黃(煨) 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劑,水煎,食后頻服。
千金方 治重舌。
竹瀝青 黃柏末。二味和勻,無時點舌上即退。
又方 用蒲黃涂之即瘥。
又方 用膽礬研細敷之。
又方 用百草霜、芒硝、滑石,共為末,酒調(diào)敷之。
木舌,乃腫硬不柔和也。宜雪硝散 治木舌。
樸硝(五錢) 真紫雪(二分) 鹽(半分)
上為末,入竹瀝二三點,用白湯調(diào)敷。(咽津無妨。)
瀉黃散 治小兒木舌、弄舌。
藿香葉(七分) 山梔(一錢) 軟石膏(五分) 防風(四分) 甘草(七分)
上銼一劑,水煎,不拘時服。
走馬牙疳者,氣虛濕熱也。
立效散 治走馬牙疳。
青黛 黃柏 枯礬 子末(各一錢)
上研細末,用米泔水先漱口內(nèi),摻貼患處。
清胃升麻湯 治小兒牙腫、流涎腮腫、走馬牙疳,主陽明之熱。
升麻 川芎 白芍 半夏(湯泡,各七分) 干葛 防風 黃連(酒炒二次) 生甘草(各五分)
軟石膏(煨,一錢) 白術(七分) 白芷(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后熱服。能漱即含漱而吐之。漱藥不用白術、半夏。
愛吃泥土者,脾臟生疳也。
清胃養(yǎng)脾湯 治小兒愛吃泥土,乃脾虛胃熱所致,此藥主之。
黃芩 軟石膏 陳皮 白術(去蘆) 甘草
上各等分,水煎服。
砂糖丸 膩粉一錢,和砂糖為丸,如麻子大,米飲送下,瀉出其土立愈。
黃金餅 治小兒好吃泥土。
干黃土為末,濃煎黃連汁和為餅,食之立愈。
丹毒者,火行于外也。
赤腫者,游走遍體也。
犀角消毒飲 治風毒赤紫丹瘤、壯熱狂躁、睡臥不安、胸膈滿悶、咽喉腫痛、九道有血妄行、遍身赤毒及痘疹已出未出,不能決透,或已出熱不解,急服此。
牛蒡子(四錢,微炒) 荊芥穗 防風 黃芩(各一錢) 犀角(鎊) 甘草(各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不拘時服。無犀角,以升麻代之。
冰黃散 治赤游丹毒。
土硝 大黃末(各一錢)。上合一處,新汲水調(diào)勻,用雞翎蘸藥,頻頻涂掃。
又方 用伏龍肝,不拘多少,用雞子清調(diào)敷患處,專治赤毒、赤腫、火毒走注。
泥金膏 治一切無名腫硬 赤,但是諸般丹瘤、熱瘰濕爛,大人亦同此治。
陰地上蚯蚓糞 熟皮硝。蚯蚓糞三分之二,共一處研細,新汲水、井水濃調(diào)濃敷患處,干則再上。
喉痹者,熱毒也。會厭兩旁腫者,為雙乳鵝,是易治。一旁腫者,為單乳鵝,是難治。
乳鵝差小者,為喉痹。熱結(jié)于咽喉,且麻且癢,腫繞于外,高咽喉風。喉痹暴發(fā)暴死者,名走馬喉風是也。
甘桔湯 治小兒咽喉腫痛,風熱等毒。
桔梗(二錢) 防風 荊芥 薄荷黃 黃芩 甘草(各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食后頻頻溫服。
碧雪 治心肺積熱,上攻咽喉,腫痛閉塞、水漿不下,或生瘡癤、重舌、木舌并治。
碧雪真青黛 硼砂與焰硝 蒲黃甘草末 等分摻咽喉。
眼痛者,火盛也。
拔毒膏 治嬰兒患眼腫痛。
用熟地黃一兩,以新汲水浸透,搗爛貼腳心,布裹住,有效。
通天散 治赤眼暴發(fā)腫痛。
芒硝(五錢) 雄黃(三錢) 共為細末,吹入兩鼻內(nèi)流水,雙目流淚,即效。
膿耳者,腎氣熱沖也。
羽澤散 治耳中出膿,或痛或疼,或出水。
枯礬(少許) 為細末,吹入耳中即愈。
一方 用五倍子燒灰存性為末,吹入耳亦效。
一方 用抱出雞卵皮,炒黃色,為細末,香油調(diào),灌耳內(nèi),即時止疼。
黃龍散 治停耳。小兒因沐浴,水入耳中,水濕停留,搏于血氣,醞釀成膿耳。
枯礬 龍骨(煨) 黃丹(水飛) 胭脂(燒灰) 麝香(少許) 海螵蛸(煨)
上為細末,先將紙條拭干膿水,后以藥摻入,勿令入風。
治停耳、膿耳,不問新久,痛不止。用黃蠟如皂角子大,搓成條,外用好綿艾捶熟,裹蠟條燒著,煙熏患處,痛止住熏。
鼻瘡者,風濕氣攻也。
鼻瘡∶熱壅傷肺,肺主氣,通于鼻。風濕之氣乘虛客于皮毛,入于血脈,故鼻下兩傍瘡濕癢爛,是名鼻慝。其瘡不痛,但所流處即又成瘡,澤瀉散主之。
澤瀉散 (治鼻瘡)
澤瀉 郁金 山梔仁 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細末,用甘草煎湯,食后調(diào)服。
頭瘡者,熱毒也。
一掃光 治小兒頭上肥瘡,或多生虱子,搔癢成瘡,膿水出不止。
細茶(三錢、口嚼爛) 水銀(入茶內(nèi)研,一錢) 牙皂 花椒(各二錢)
上為細末,香油調(diào)搽。
蠟油膏 治小兒頭瘡。
臘豬油(半生半熟) 雄黃 水銀(各等分)
上研三味和勻,先將水洗凈膿汁,后敷藥。
臍瘡者,風濕也。
枯礬散 治小兒因剪臍外傷于風邪,以致臍瘡不干。
枯礬 龍骨(煨,各五分)
共為細末,每用少許,干摻臍上。
一、小兒臍中汁出并痛,用枯礬末干敷,或黃柏末敷之。又蠶繭空燒灰存性,摻之亦可。
諸蟲痛者,胃氣傷也。
追蟲散 治小兒蟲積痛。凡腹痛,口中出清水者,蟲積也。
使君子(用肉二錢,用殼五分) 檳榔(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食遠服。
一方 用使君子(一錢) 檳榔(一錢) 雄黃(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苦楝根煎湯調(diào)下。
靈礬散 治小兒蟲咬,心痛欲絕。
五靈脂(末,二錢) 枯礬(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煎,不拘時服,當吐出蟲即愈。
練陽湯 治小兒蛔蟲。歌曰∶
蛔蟲退場門有三般,口鼻中來大不堪;如或白蟲兼黑色,靈丹縱服病難安。
苦楝根皮(二錢) 陳皮 半夏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生姜煎服。
錢氏白術散 治小兒冬月吐蛔,多是胃寒胃虛所致。
人參(去蘆) 白術(去蘆) 茯苓(去皮) 藿香 甘草(各二錢) 木香(二錢)丁香(二粒) 干葛(二錢)
上銼,每劑一二錢,水煎溫服。
尾骨痛者,陰虛痰也。
小兒尾骨痛,乃是陰虛痰火所致。若陰虛而痛者,宜補陰降火湯主之;痰火作痛者,宜化痰降火湯主之。
補陰降火湯 治陰虛尾骨節(jié)痛。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芍(酒炒) 熟地黃(酒蒸) 黃柏(炒) 知母(酒炒,各等分)
上銼,少用官桂為引,或以前胡、木香為引。如痛不止加乳香、沒藥。
化痰降火湯 治痰火尾骨節(jié)痛。
陳皮(去白) 半夏(姜汁制) 茯苓(去皮) 澤瀉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 甘草(各等分)
上銼,必用前胡、木香為引。蓋陰虛,故痰盛也。若痛不止,加乳香、沒藥。
陰腫疝氣者,寒所郁也。
秘方 治小兒偏墜氣痛。
五倍子燒灰存性為末,以好酒調(diào)服,出汗立愈。
又方 治小兒外腎腫大。
牡蠣,不拘多少,為末,用雞子清調(diào)涂,即消。
又方 治陰囊忽腫,或坐地多時,或風邪、或蟲蟻吹者。
蟬蛻五錢,水一大碗,煎湯洗腫處,其痛立止。若不消,再煎再洗,后服五苓散,燈草煎服。
又方 用蔥園內(nèi)蚯蚓糞,以甘草汁調(diào),涂腫處,或薄荷汁調(diào)亦可。
仙傳方 治風熱,外腎 赤腫痛,日夜啼叫,不數(shù)日,退皮如雞卵殼。愈而復作,用老杉木燒灰,入膩粉,清油調(diào)敷患處即效。
盤腸氣痛者,風冷所搏也。
小兒盤腸氣痛者,則腰曲干啼、額有汗,是小兒為冷氣所搏而然。其口閉腳冷,或大便青色不實、上唇干者是也。此多因生下洗遲,感受風冷而致也。急用蔥湯淋洗其腹、揉蔥熨臍腹間,良久,尿自涌出,其痛自止,宜服乳香散。
乳香散 治盤腸氣痛。
乳香 沒藥(各等分)。共為細末,以木香煎湯調(diào)服。
脫肛者,大腸虛滑也。
小兒脫肛,皆因久患瀉痢所致。大腸頭自糞門出而不收。宜用蔥湯熏洗,令軟送上。或以五倍子為末,敷而頻托入;又以五倍子煎湯洗亦可。又以鱉頭燒灰存性,香油調(diào)敷;一法,以此物燒灰熏之,久自收。
又以東壁土泡湯,先熏后洗亦效。
提肛散 小兒大腸氣虛,肛門脫出。
龍骨(一錢半) 訶子( 去核) 沒石子 赤石脂 罌粟殼(去蒂,穣,醋炙,各等分)
上為末,用米飲調(diào),食前服。仍將蔥湯熏洗,令軟,款款托上。
一方 用蓖麻子搗爛,貼頂上,腸收即去之。
脫肛洗藥 苦參 五倍子 陳壁土
上等分,水煎湯洗,次用木賊末搽上。
遺尿者,膀胱冷弱也。
雞 散 治小兒遺尿。
雞 (一具) 雞腸(一具,燒存性) 豬泡(炙焦)
上為末,每服一錢,黃酒調(diào)服。男用雌、女用雄。
破故紙散 破故紙一兩,炒為末,每服一錢,熱湯調(diào)下。
桂肝丸 治小兒睡中遺尿不自去者。
官桂為末 雄雞膽一具,等分搗,丸如小豆大。溫水送下,每日進三服。
尿濁者,濕滯脾胃也。
澄清散 治小兒大便白、小便濁,或澄之如米泔。
白術 茯苓 白芍(炒) 黃連(姜汁炒) 澤瀉 山楂(去子,各一錢)青皮(四分) 甘草(生,二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便血者,熱傳心肺也。
凡初生嬰兒,七日之內(nèi),大小便有血出者,此由胎氣熱盛之所致也。因母食酒面炙爆熱毒等物,流入心肺,兒在胎內(nèi)受之。熱毒傳入心肺,且女子熱入心,故小便有之;男子熱入于肺,故大便有之。治法,以生地黃取自汁,入蜜少許和勻,溫服,男女皆效,或甘露飲兼服尤妙。
甘露飲 治小兒胃中客熱,牙宣口臭、齒齦腫爛、時出膿血、饑煩不欲飲食及目赤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及身面皆黃、肢體微腫、大便不調(diào)、小便赤澀并治。
熟地黃 生地黃(酒洗)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枳殼(酒炒) 茵陳 黃芩(酒炒)枇杷葉 石斛 甘草(各等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后臨臥服。
一方 用生蒲黃、油頭發(fā)燒灰,各一錢,為末,生地黃汁,或米飲、乳汁調(diào),同服。
下淋者,膀胱郁熱也。
五淋散 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出,或尿如豆汁,或如沙石,或冷淋如膏,或熱拂便熱。
赤茯苓(六錢) 赤芍藥 山梔仁(各二錢) 條黃芩(三錢) 當歸 甘草(各五分)
上銼一劑,每服三錢,燈芯一團,水煎服。
一方 用生地黃、澤瀉、木通、滑石、車前各二錢。
吐血者,榮衛(wèi)氣逆也。
黃金丸 治小兒吐血、衄血、下血。
黃芩不拘多少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實大。三歲兒,每一丸,鹽湯化下。
柏枝散 治小兒衄血、吐血。
柏枝(曬干) 藕節(jié)(曬干) 各等分為末。三歲者,服半錢,藕汁和蜜一匙調(diào)白湯下。
一方 用山梔子炒黑,每用三錢,生姜煎。
又方 治咯血、吐血、衄血。
用白芍藥為末,磨犀角汁調(diào)服愈。
秘方 治小兒吐血不止。
用黃連末一錢、豆豉二十粒,水煎溫服。
小便不通者,膀胱火也。
通神散 治小便緊急不通,或去血。
小便閉塞不堪言,唯用兒茶末一錢;蓄煎湯來送下,霎時溲便涌如泉。
五苓散
豬苓 澤瀉 茯苓 白術(各等分) 官桂(減半)
上銼一劑,水煎,食前服。加車前子、燈草尤效。
大便不通者,臟腑熱也。
萬億丸治大便不通如神。(方見通治。)
沒藥散 治小兒風與熱滯留蓄上焦,胸膈高起、大便不通。
沒藥 大黃 枳殼(炒) 桔梗(各二錢) 木香 甘草(各一錢,炙)
上銼,每劑一錢,姜三片,水煎服。
治新生小兒二三日不大小便,用蔥汁、人乳各半,調(diào)勻,抹在口中同乳帶下即通。
掩臍法 治小兒大小便不通。
取連根蔥白一莖、生姜一塊、淡豆豉二十粒、鹽一小匙,同研爛、捏作餅子,貼臍中。烘熱貼之,用絹帛扎定。良久,氣透自通。不通,再易一餅。
二妙散 治小兒大小便不通。
六七月間,尋牛糞中有蜣螂,不拘多少,用線串起陰干收貯。用時,取一個,要全者,放凈磚上,四面以炭火烘干,以刀從腰切斷。如大便閉,用上半截;小便閉,用下半截;二便俱閉,全用。為細 末,新汲水調(diào)服。
水腫者,土虧水旺也。
加味五皮飲 治小兒四肢腫滿,陽水陰水皆可服。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一錢) 加姜黃 木瓜(各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服。一方去五加皮,加陳皮、桑白皮。
牽牛散 治小兒諸般腫脹。
黑牽牛(半生半炒) 取頭細末,每服一二匙,桑白皮煎湯,磨木香汁調(diào)服。
黃膽者,脾胃濕熱也。
茯苓滲濕湯 治小兒黃膽,寒熱嘔吐而渴欲飲冷水、身體面目俱黃、小水不利、不得安臥、不思飲食。
茯苓 茵陳 山梔 黃連 黃芩 防己 白術 蒼術 陳皮 青皮 枳殼 豬苓(各一錢) 澤瀉(三分)
上銼,水煎,徐徐溫服。如小便不通加木通;如傷食不思食加砂仁、神曲(炒)、麥芽(炒)。汗者,陰陽偏勝也。
團參湯 治小兒虛汗,或心血液盛亦發(fā)為汗。此藥收斂心氣。
新羅人參 川當歸(各三錢)
上細銼,用雄豬心一個,切二片。每服二錢,豬心一片,井水一盞半煎,食前作兩次服。
止汗散 治小兒腫而自汗。
故蒲扇灰(如無扇,只將舊蒲燒灰) 為末,溫酒調(diào)服。
牡蠣散 治小兒盜汗,因食生冷之物過度,或熱水淘飯,大能損土,為水之所傷,不能制其津液,故汗自出也。
牡蠣(煅,二錢) 黃耆(蜜炙) 生地黃(各一兩)
上銼一劑,水煎服。
斑者,陰陽毒瓦斯也。
治小兒身常發(fā)熱風斑,及腳指常紅腫,此脾經(jīng)風熱也。用防風通圣散去硝黃,加鼠粘子、酒炒黃連,為末,亦用防風、白芷、薄荷、黃連、黃芩、黃耆、黃柏煎湯浴之,宜避風。
解顱鶴節(jié)者,胎元不全也。
解顱宜八物湯。有熱加酒炒黃連、黃耆、甘草,水煎服。外絹帛緊束,及以白芨末敷之。
人參地黃丸 治小兒顱囟開解、頭縫不合,此乃腎氣不成。胝主腎髓而腦髓海,腎氣不盛,所以 腦髓不足,故不能食。
人參(二錢) 懷熟地(四錢) 嫩鹿茸 干山藥 白茯苓(去皮) 牡丹皮 山茱萸(去核,各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用人參煎湯研化,食遠服。
鶴節(jié)宜當歸地黃丸 治小兒血氣不充,故肌瘦薄、骨節(jié)呈露如鶴之膝。
懷熟地(酒蒸,八錢) 山茱萸(酒蒸,去核) 山藥(蒸) 澤瀉(去毛) 牡丹皮(去梗)
白茯苓(去皮) 當歸(酒洗,各三錢) 一方加鹿茸(酥炙)、牛膝(酒洗,各四錢,去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用熱水研化,食前服。仍以大南星炮去皮臍,研細末,入米醋調(diào),敷絹帛上,烘熱貼之,亦良法也。
行遲發(fā)遲者,血氣不充也。
行遲宜調(diào)元散 治小兒稟受元氣不足,顱囟開解、肌肉消瘦、腹大而脹、語遲行遲、手足如筒、神色昏慢、齒生遲。
干山藥(五錢) 白芍(炒) 茯苓(去皮) 茯神(去皮木,各二錢) 白術(二錢半)石菖蒲(一錢) 人參(去蘆) 熟地 當歸 川芎 黃耆(蜜炙,各二錢半) 甘草(炙,一錢半)
上銼生姜三片、棗一枚同煎,不拘時服。嬰兒、乳母同服。
錢氏地黃丸 治肝腎虛弱、骨髓不充、不能行。依本方加酒炙鹿茸、牛膝、五加皮同服,自然髓生而骨強,即能漸漸行也。
語遲者,邪乘心也。
菖蒲丸 治小兒語遲。
石菖蒲 人參 麥門冬(炒去心) 川芎 乳香 當歸 遠志(甘草水泡去心) 朱砂
上為末,煉蜜丸,黍米大。每服十丸,食遠,粳米湯飲下。
齒遲者,腎不足也。
芎歸散 治小兒齒遲。
川芎 干山藥 當歸 白芍(炒) 甘草(炙,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diào)下,食后服。將此干藥末擦牙齦即生。
龜胸者,肺熱脹滿也。
龜胸丸 治小兒龜胸,高如覆掌。
川大黃(煨,六錢) 天門冬(去心) 百合 杏仁(去皮尖,麩炒) 木通(去節(jié))枳殼(麩炒) 桑白皮(蜜炙) 甜葶藶(隔紙炒) 軟石膏(各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溫水化下,食后臨臥服。仍宜灸兩乳前各一寸半,上兩行三骨間,六處各灸三壯。春夏從下灸起,秋冬從上灸起。
依法灸之。
龜背者,風邪入脊也。
龜背丸 治小兒龜背。
枳殼(麩炒) 防風(去蘆) 獨活 大黃(煨) 前胡(去蘆) 當歸 麻黃(去節(jié),各三錢。)
上為細末,面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五六丸,看兒大小,以米飲下,食后服。仍灸肺俞穴,在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心俞穴,在五椎下各一寸半;膈俞穴,在七椎下兩旁各一寸。六處 穴各灸三壯。以小兒中指節(jié)為一寸。艾炷以小麥大,但灸三壯而已。
小兒行遲、齒遲、解顱、囟填、五軟、鶴膝、腎疳、齒豁、睛白、多愁,凡此,皆因稟受腎氣不足,當以六味丸加鹿茸補之。若因精氣未滿而御女以通,多致頭目眩暈、口渴吐痰,或發(fā)熱足熱、腰腿酸軟,或自汗盜汗、二便澀痛,變生諸疾,難以名狀。余常用六味、八味二丸及補中益氣之劑,加減用之,無不奏效。(方見補益。)
小兒五歲不能言,咸以為廢人也。但其形色悉屬肺腎不足,遂用六味丸加鹿茸及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兩月余,形氣漸;將五月半載,能發(fā)一二言;至年許,始聲音明白。(方見補益。)
小兒痘瘡何以知?腮赤眼泡亦赤時;呵欠噴嚏及驚怖,耳尖手指冰如之;證作三日瘡不見,升發(fā)之藥不可遲;敗毒葛根堪選用,解熱表汗最為宜;寒涼之劑慎勿用,臟腑一動 致災危。
小兒患痘瘡,臟腑虛寒者見證(忌服寒涼藥)∶惡寒、寒熱往來、自汗惡風、手足厥冷、面青、面色 白、目睛青色、糞色青白;體凈、怠惰嗜臥、二便清利、吐瀉不渴;昏睡、口鼻氣冷、飲 食不進、乳食不化;腹脹、聲音微弱、足脛冰冷、精神慢弱;懶言、吐乳瀉清、脈浮細而虛(乃表虛)、脈沉細而遲(乃里虛)。
小兒痘瘡,臟腑實熱者見證(忌服溫熱藥)∶面赤、大便閉、身體壯熱、毛焦膚燥;唇紫、小便赤、手足熱極、驚悸譫語;眼黃、口氣熱、吐痢而渴、狂亂叫哭;鼻塞、流清涕、大便 焦黃、腹脹不食;頭痛、身皆痛、煩躁痰壅、胸膈痞滿;嗆喉、咽干燥、咳嗽喘促、上下失血;脈浮數(shù)而實大(表)、脈沉實而數(shù)(里)。
痘有十候∶發(fā)熱、初出、出齊、起泛、行漿、漿足、回水、收靨、結(jié)痂、還元。
初發(fā)熱宜∶
加味敗毒散 初起發(fā)熱即服此藥,神效。
柴胡 前胡 羌活 獨活 防風 荊芥 薄荷 枳殼 桔梗 川芎 天麻 地骨皮。
上古方,除參苓,恐補早助火也。宜加紫草、蟬蛻、蘇葉、麻黃、姜蠶、蔥白帶根解熱。泄瀉加豬苓、澤瀉,去紫草,水煎熱服,出汗為佳。
升麻葛根湯 發(fā)熱之初,未分麻痘、傷寒、傷食等癥,宜此解散,庶無誤事。
升麻 葛根 白芍(各三錢) 甘草(一錢)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熱服。寒月加蘇葉八分;四肢逆冷加桂枝一錢半;腰痛當知是痘,加桂枝錢半;時氣酷 烈,發(fā)熱太甚,乃是毒瓦斯盛,加牛蒡子一錢半,只服前敗毒散尤妙。
痘初出宜∶
神功散 治痘出毒瓦斯太盛,血紅一片,不分地界,如紋蠶種,或諸失血、嘔,吐瀉,七日以前 諸癥可服解毒。
黃耆 人參 白芍 紫草 生地 紅花 牛蒡子(各等分) 前胡 甘草(減半)
上銼,水煎,不拘時服。熱甚加黃連、黃芩各一錢;未退者,再加大黃研入。有驚者,加蟬蛻一個去翅足。若頭粒淡黑者,有寒乘之,加官桂一錢。
胡荽酒 痘初出時,宜用此酒遍噴四面床壁,及與患者服。役人皆飲,能辟穢毒;又以凈胭脂點兩眼角,防痘入眼。
胡荽一束,銅錢大,細切,用好酒熱和與服。須臾,渾身通暢。過一二時,以紙蘸麻油點照于無痘處,又出如珍珠光亮數(shù)十顆矣。如無胡荽,即用胡荽子研亦可。
痘出齊宜保元湯 人參(二錢) 黃耆(嫩者二錢) 甘草(一錢)
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水煎服。
四日以前有寒癥,其色黑慘,宜用保元東加官桂。五日以后,有寒中里者,用附子理中湯,不甚,只宜保元東加官桂。
腹痛者,毒盛也,神功散主之。
面紅不退,地界不分者,神功散倍前胡。
吐者毒盛,乘火炎而宣也,神功散主之。
泄瀉者,火盛而奔越也,服神功散即止。卻用升麻以升提之,不可用止?jié),唯解其毒則自止矣。
渴者,紅花子東加牛蒡子,雖口中如煙起即解。發(fā)渴者,或用人參、麥門冬湯飲之亦可。切不可用棗湯。
大渴者,取真黃土百沸湯,碗蓋泡取水,少加砂糖調(diào)飲立止。
汗不止者而身已涼,乃血隨氣溢也。用當歸(五錢)、黃耆(三錢)、酸棗(一錢)。共銼一劑,水煎溫服,立止。
痰,用白附子水磨服,效。不可用二陳湯,使燥陽明經(jīng),使孤陽無陰,不能施化也。
嗽,用杏仁煎湯,磨白附子服。
三日內(nèi)頂陷者,非虛也,乃火盛陽極,反為陰降,如當午樹枝向下。宜用九味神功散退其火。
三四日色慘不陰,宜用神功散活血退火,使其瑩滿光明。
或有失治,不知解毒,五六日間,以燈照之,生氣未戕,其毒太盛作熱,地界紅燥,宜用神功散治之。觀隨其變而施治,猶或可救一二。過此則不能施其神功矣。
認痘法∶故曰氣尊血分者生,謂火靖而后出,氣得其令,頭粒尖而白,根顆紅而不散,譬如一顆珍珠放在胭脂上也,頭粒白于上,見氣升而尊,根紅于下,見血附而安其分也,故生。故曰毒參陽位者死,謂帶火而出,氣不得令,頭粒紅紫、地界不分,譬如血、豬肝,勢極而不返,故死。若朱砂胭脂包者,生息之氣猶存,可治也。
痘不治法∶初出涌壯者不治,出如蠶種者不治;隨出隨沒者不治;如蚊蟲咬者不治;氣血相失者不治;倒出者不治;飲水如促鼻者不治。與肺氣不能疏理也。
大凡七日以前為里實,不可投溫燥之劑,能助毒也。八日以后為里虛,不可投寒涼之劑,能伐生氣也。
起泛宜∶
當起泛而不起,用川山甲炒成珠,研二錢,溫酒調(diào)服。
血弱不起,根底淡薄,用保元東加丁香(三粒)、肉桂(一錢)、當歸(二錢)、川芎(一錢)、水煎服。
凡痘不起脹、灰白色、頂陷者,氣血不足、虛寒癥也,宜托里散加丁香。
凡痘紫紅不起脹者,火盛血熱,宜服內(nèi)托散去桂、加紫草、紅花;熱盛加黃芩;若紫黑陷伏、用此藥調(diào)川山甲炒成珠為末,五分,同服。
內(nèi)托散 治血氣虛損,或風邪穢毒沖觸,使瘡毒內(nèi)陷,伏而不出,或出而不勻。用此藥活血勻氣、調(diào)出補虛、內(nèi)托瘡毒,使之盡出易收。
黃耆(蜜炙) 人參 當歸(各二錢) 川芎 防風 桔梗 白芷 濃樸(姜汁炒) 甘草(各一錢)
木香 官桂(各三分)
上方于紅紫黑陷屬熱毒者,去桂,加紫草、紅花、黃芩;若淡白、灰黑、陷伏屬虛寒者,加丁香救里、官桂救表;當貫膿而不貫膿者,倍參、耆、當歸,煎熱,臨服入人乳汁、好酒同參溫服,此貫膿之巧法也;泄瀉加丁香、干姜、肉蔻。
行漿宜∶
八日漿不行,其根虛薄、血少故耳。蓋以初起時毒載血妄行,未免躥進,其血虧矣。至此不能成漿,急以歸茸湯益之。
歸茸湯
鹿茸(酥炙,一兩) 當歸(五錢) 銼,酒煎服。
凡痘屬虛寒,八九日色光、白如水泡,頂陷根白、癢塌寒戰(zhàn)等癥。
回陽酒
鹿茸(酥炙焙) 大附子(面包煨去臍皮) 嫩黃 當歸(酒洗)
上銼,好酒煎服。兼有痰嗽,加牛膽南星。
灰陷黑陷,嘔吐白沫為表虛,用木香散。
嘔甚,用木香散加白豆蔻。此正治也。若未曾解毒,另有法。
寒戰(zhàn)切牙、癢塌泄瀉為里虛,用異功散。泄瀉甚,用異功散加肉豆蔻。
干嘔屬胃虛里熱,用異功散。
木香散
木香(磨) 前胡 黃耆 白茯苓(去皮) 白術 濃樸(姜汁炒) 訶子(煨,取肉)陳皮(各一錢) 肉桂(八分) 人參 丁香(雄者五粒。)
上銼一劑,水一鐘,煎八分。溫服。
異功散
當歸 川芎 人參(減半) 黃耆 白術(去蘆) 白茯苓(去皮) 訶子(煨,取肉)大附子(面包煨去皮臍) 半夏(姜汁炒,各一錢) 濃樸(姜汁炒) 肉桂(各八分) 小丁香(七枚)
上銼一劑,水一鐘,煎至八分,溫服。
漿行而作癢,此內(nèi)熱而外為風寒所束。用荊芥穗紙裹緊搓糊,粘指頭,令不散,燈上燒過,卻于桌上吹去灰,快放手,指定癢痘頭用荊芥穗火點癢處一下即放退;颊咦砸詾槊睿堪W痘悉點之立止。
行漿行足而發(fā)疔,認定是黑疔痘,或黑而硬,或有紅絲,或為大紫泡,未曾解毒者,仍以神功散加雄黃、黃芩、黃連、大黃煎服。卻用點法∶雄黃一錢,研胭脂,重浸水合濃,調(diào)雄黃末,點疔痘頂上,立時即出紅活,亦神法也。蓋雄黃能拔毒,胭脂能活血水。
漿足宜∶
此時有咳逆,胃氣上越欲絕也。以真黃土,鼻邊聞之,立止。
九日而寒者異功散,甚者宜。九日寒戰(zhàn),大附子半個面裹煨熱七錢、干姜炒黑五錢、白術五錢、人參三錢,水煎溫服。
此時漿滿,或為寒所薄,一時痘俱紫黑,即如紫葡萄樣,不必驚恐,急以肉桂磨湯服之,立見如舊。
回水宜∶
九日十日,回水之時,元氣熏蒸,真陽運化,其水自然消燥,此循環(huán)之妙理也。其有未曾解毒,至此 時水不能化,反歸于胃,與所伏之毒伏于陽明,則脾胃受戕,宜以定中湯治之。
定中湯 用真黃土,能鎮(zhèn)安胃氣,收斂中土,取真正黃色不雜者,用一塊在碗內(nèi)百沸湯泡,即以碗蓋,少傾出用。如冷傾入盞內(nèi),外以熱水頓熱,用兩酒盞和藥∶朱砂研細五分,能鎮(zhèn)心胞絡,使小腸不奔也;雄黃研細一錢,能解毒,使胃氣寧也。二味同和勻,以黃土湯少加砂糖溫服,二服立效。煩躁、悶亂、發(fā)渴,定中東加片腦半分,牛蒡子湯二盞和服。
有寒戰(zhàn)切牙等癥,宜用附子理中湯。
有擦破周身不能回水,急以新瓦椿作粉,摻在破處,立收。此妙法也。
收靨宜∶
若解毒不盡,或未經(jīng)解毒,到當靨而不靨,發(fā)熱蒸蒸者,用甘露回天飲∶砂糖半酒盞,百沸湯調(diào)一大碗,溫服,立時退熱,痘即靨。萬發(fā)萬中,回天之力也。
若痘靨時濕靨,乃外潰之痘淋漓粘沾者,宜以甄陶散敷之∶新瓦不拘多少,為細末,篩過,絹袋包,撲患處。若干痂堆積不落,內(nèi)又窨膿,即以瓦粉用鴨蛋清調(diào)敷,立收而落痂矣。
當靨時腹痛不靨,其痛著在中脘,乃熱毒凝滯、瘀血作痛也。
手捻散
牛蒡子 白芍 桃仁 大黃(各一錢) 紅花(八分) 桂枝(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一服立愈。
若將靨時,其痘一時盡黑,非靨也,乃火極攻里,即兇矣。
結(jié)痂宜∶
外潰不結(jié)痂者,甄陶散敷之。結(jié)痂而誤犯風寒,惡寒發(fā)熱者,以補中益氣湯主之。
補中益氣湯
當歸 黃耆(各一錢) 人參(五分) 白術(八分) 柴胡 升麻 干葛(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水煎服。
結(jié)痂后虛煩者,宜加味保元湯。
加味保元湯
黃耆(二錢) 人參(一錢) 麥門冬(去心,二錢半) 知母(一錢半) 梔子(炒,一錢半)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結(jié)痂后有余熱者,以前藥加牛蒡子(一錢半)、白附子(一錢)。
還元宜∶
痂落,血氣尚虛無力者,宜調(diào)理,八物湯主之,或十全大補湯。
還元痂落,有余毒,覺其聚于臟腑,時復作熱,腹內(nèi)疼痛,宜牛蒡子飲主之。
牛蒡子飲
牛蒡子 前胡 黃連 黃芩 連翹 白附子 玄參 赤芍(各一錢) 羌活 防風 甘草(各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
五;镜 治痘疹后余毒,神效。(方見前諸熱。)
祖?zhèn)鹘?jīng)驗秘方 凡痘后,不問癰毒發(fā)于何經(jīng),初起紅腫時用。
黑、綠、赤三豆,以酸醋浸,研漿,時時以鵝翎刷之,隨手退去,效。
〔補遺秘方〕 治小兒痘疹不起發(fā)。用李樹上津膠,每用些須熬水,飲之即起。
復生丸 治小兒痘疹不起發(fā),紫黑陷伏,并痘疹初作,已發(fā)未發(fā),服之,其毒即解,五日以前可服,其效如神。(大梁鐘云山傳。)
當歸 白芍 西芎 升麻 葛根 甘草(各五錢) 嫩紫草茸(一兩) 辰砂(一兩一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冰、雪、雨三水送下。如無,河水亦可;或糯米湯入酒一匙送下亦可。
桃紅痘疔方
雄黃(一錢) 紫草(三錢)
上為細末,胭脂汁調(diào),將銀簪挑破黑疔,將藥點入內(nèi)即效。
發(fā)痘方
穿山甲(用錢鋪炒焦黃色)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六七歲者,熱酒調(diào)下三分,不可多用,蓋被片時,通身汗出。
牛黃散 治痘黑陷,虛弱而不起發(fā)。
朱砂(一分) 牛黃(三厘)
上為細末,蜂蜜打濕胭脂汁,取蜜調(diào)藥,用銀簪刺黑陷上為之三次,一日涂一次,去黑。
麻疹,乃六腑腸胃之熱蒸于肺,外感內(nèi)傷并發(fā)。與痘疹表似同里實異。初熱三日,出脹共三日,出而又沒,沒而又出,一周時許。重者,遍身繃脹,眼亦封閉。有赤白微黃不同,仍要紅活,最嫌黑陷及面目、胸腹稠密,咽喉攢纏者逆。發(fā)不出而喘者,即死。與大科癮疹相似,又與發(fā)斑相似,如錦紋,有空缺處,如云頭狀。麻即如麻,遍身無空,但疏密不同耳,仍有夾斑、夾丹、夾瘡同出者。
初起,呵欠、發(fā)熱、惡寒、咳嗽、噴嚏、流涕、頭眩,宜升麻葛根東加紫蘇、蔥白以解肌。
切忌大汗。斑不紅者亦宜。乃麻痘初起之神方。潮熱甚,加芩連地骨皮;譫語調(diào)辰砂、六一散;咳嗽加麻黃、杏仁、麥冬、石膏;咳甚,另用涼膈散加桔梗、地骨皮;泄瀉宜四苓散;便血合犀角地黃湯;吐、衄血加炒山梔;不便赤加木通;寒熱似瘧,小柴胡湯。
初起全類傷寒,但面赤、中指冷為異耳。已出煩躁作渴者,解毒湯合白虎湯;喘便閉者,前胡枳殼東加赤茯苓、大黃、甘草、五味,水煎服;便閉三四日者,小承氣湯、防風通圣散;譫語尿閉者,導赤散;如泔者,四苓散加車前、木通;諺語如狂者,解毒湯調(diào)辰砂六一散;大便血、小便亦見血者,犀角地黃湯合解毒湯;吐血衄血,解毒東加炒山梔、童便;泄瀉,解毒湯合四苓散;喘兼泄瀉溺澀者,柴苓湯;煩渴、吐、作瀉者,白虎湯加蒼術、豬苓湯;熱盛干嘔,解毒湯;傷食嘔吐,四君子湯;夏月因暑作嘔,四苓散加人參。忌用豆蔻、木香、姜、桂熱藥。
麻癥初起,已出已沒及一切雜癥,與痘毒大同,但始終藥宜清涼。雖麻喜清涼、痘愛溫暖,不易常道,虛則補,實則瀉,醫(yī)家活法。故治麻亦有血虛而用四物湯,氣虛用四君子湯,天寒傷冷則溫中、理中之藥,一時之權變用也。
麻癥沒后,余熱內(nèi)攻,循衣摸床、譫言妄語。神昏喪志者死。如熱輕,余毒未除,必先見諸氣色,雖預防之始終,以升麻葛根湯為主,或消毒飲、解毒湯,隨癥選用。仍忌魚腥蔥蒜之物。
升麻葛根湯 (方見痘瘡。)
辰砂六一散 (即益元散,方見中暑。)
涼膈散 (方見火證。)
四苓散 (即五苓散,方見中暑。)
犀角地黃湯 (方見吐血。)
小柴胡湯 (方見傷寒。)
解毒湯 (方見傷寒。)
白虎湯 (方見傷寒。)
小承氣湯 (即大黃、枳實,濃樸、水煎服。)
防風通圣散 (方見中風。)
導赤散 (即生地、木通、甘草、淡竹葉七個,水煎服。)
柴苓湯 (即小柴胡湯合五苓。)
四君子湯 (方見補益。)
四物湯 (方見補益。)
理中湯 (方見中寒。)
清毒飲 (牛蒡子、防風、荊芥、甘草,水煎服。)